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佛教禅定之学及其当代社会适应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5页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第8-10页
  一、 写禅定而不写其它题目之因第8页
  二、 佛教禅定而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禅定或道家静坐等其它禅修方法第8-9页
  三、 南传上座部佛教禅定修习之故第9-10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成果第10-15页
  一、 研究依据与根本第10-11页
  二、 研究方法第11-12页
  三、 国外的部分研究状况第12-13页
  四、 国内部分研究现状及成果第13-15页
第一章 佛教禅定的缘起第15-23页
 第一节 佛教禅定之开端第15-16页
  一、 佛陀本人之证悟第15-16页
  二、 佛陀般涅槃第16页
 第二节 佛教禅定的终极目标第16-23页
  一、 证悟与涅槃合说第16-17页
  二、 涅槃单说第17-19页
  三、 以佛陀三学为总纲的教法第19-23页
第二章 佛教禅定的内容第23-45页
 第一节 佛教禅定的含义及分类第23-26页
  一、 佛教禅定的含义第23-25页
  二、 佛教禅定的分类第25-26页
 第二节 佛教禅定的特点第26-37页
  一、 佛教禅定的善业之殊胜性第26-28页
  二、 佛教禅定彰显生命赋予的自在性第28-31页
  三、 佛教禅定实证了人类的涅槃智慧第31-35页
  四、 佛教禅定的转凡成圣与现证圣果的解脱性第35-37页
 第三节 佛教禅定之四果圣者第37-45页
  一、 入流果与二果圣者第37-41页
  二、 不来果圣者第41-42页
  三、 阿拉汉果第42-45页
第三章 佛教禅定实践的基本途径与依据第45-58页
 第一节 佛教禅定实践的基本依据第45-52页
  一、 目标的角度第45-48页
  二、 名色法的角度第48-51页
  三、 缘起论角度第51-52页
 第二节 佛教禅定实践的基本途径第52-58页
  一、 正念正知第53-54页
  二、 入出息念第54-55页
  三、 散播慈爱第55-58页
第四章 佛教禅定的当代社会适应性第58-67页
 第一节 佛教禅定的影响与当今人的身心现状第58-63页
  一、 佛教禅定的当代影响第58-60页
  二、 当今社会人的身心现状第60-63页
 第二节 佛教禅定对当今社会人的身心作用第63-67页
  一、 美心的含义第63-64页
  二、 美心所及培育方法第64-67页
总结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致谢第69-71页
个人简历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佛教“有漏皆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下一篇:关学、书院与民间信仰--16-18世纪陕西凤翔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