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 ·社会转型 | 第11-12页 |
| ·价值 | 第12页 |
| ·德育 | 第12页 |
| ·德育价值 | 第12-13页 |
| ·研究述评 | 第13-18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简评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 ·研究创新 | 第19-20页 |
| ·不足之处 | 第20页 |
| 2. 对德育价值的全面审视 | 第20-32页 |
| ·价值是意义世界的圭臬 | 第21-23页 |
| ·价值是个体生存的依托 | 第21-22页 |
| ·价值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核心所在 | 第22页 |
| ·价值是德育实践活动的中心网结 | 第22-23页 |
| ·德育价值的本质论说 | 第23-26页 |
| ·德育价值的生成维度及其研究域探讨 | 第26-27页 |
| ·德育价值的生成维度 | 第26-27页 |
| ·德育价值的研究域 | 第27页 |
| ·德育价值的历史嬗变 | 第27-32页 |
| ·传统社会德育的价值取向:重伦理道德,成“圣人君子” | 第28-29页 |
| ·德育价值在近代社会道德革命下之表现:改造国民,培养“新民” | 第29-30页 |
| ·新中国德育价值的历史走向 | 第30-32页 |
| 3. 社会转型与德育价值关系探微 | 第32-38页 |
| ·社会转型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 第32页 |
| ·德育价值的现实生活根基 | 第32-35页 |
| ·当代人从“器物”的满足到精神的不满足 | 第33页 |
| ·人的生活背景从“政治”回归社会 | 第33-34页 |
| ·文化散落下的道德失范映像 | 第34页 |
| ·人们日常生活交往需要“价值坐标” | 第34-35页 |
| ·社会转型与德育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35-38页 |
| ·社会转型与德育历史转向的一致性与现实冲突性 | 第35页 |
| ·社会转型的跳跃性与德育价值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 第35-36页 |
| ·社会转型与德育价值重构互为条件 | 第36-38页 |
| 4. 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的问题审视 | 第38-43页 |
| ·当代德育价值实现的背景描述 | 第38-39页 |
| ·社会大背景——社会转型期 | 第38页 |
| ·小背景——学生的特殊“两期” | 第38-39页 |
| ·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的变化特征 | 第39-41页 |
| ·德育价值观发生偏向 | 第39-40页 |
| ·德育生态环境复杂化 | 第40-41页 |
| ·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的问题分析 | 第41-43页 |
| ·德育价值真空地带形成 | 第41页 |
| ·德育价值规范和价值观之间冲突增多 | 第41-42页 |
| ·德育价值坐标不稳 | 第42页 |
| ·德育价值取向困惑和导向失灵 | 第42-43页 |
| 5. 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的重构路径 | 第43-49页 |
| ·吸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价值思想的精华 | 第43-44页 |
| ·注重中国传统德育的现代价值诠释 | 第44-45页 |
| ·实现全球化、现代化双重视阈下德育资源的整合 | 第45页 |
| ·重视市场经济伦理下的德育价值观念转换 | 第45-47页 |
| ·优化德育价值实现的生态环境 | 第47-48页 |
| ·转换德育价值生成机制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