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的发展概况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广西龙文化概述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香火龙文化的形态特征与性质 | 第13-15页 |
第三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的生成及传播范围 | 第15-21页 |
第二章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的仪式及其变迁 | 第21-35页 |
第一节 南宁香火龙文化的仪式 | 第21-27页 |
一、 缸瓦村香火龙是龙文化与商埠文化的兼容并蓄 | 第22-23页 |
二、 长塘芭蕉香火龙是龙文化与原生性土著文化的融合 | 第23-25页 |
三、 南宁香火龙文化仪式展演比较分析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仪式的文化变迁 | 第27-31页 |
一、 乡土环境下长塘芭蕉香火龙仪式的展演 | 第28-30页 |
二、 都市语境下长塘芭蕉香火龙仪式变迁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仪式变迁的原由 | 第31-35页 |
一、 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仪式变迁因素 | 第32-33页 |
二、 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仪式变迁动力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 | 第35-43页 |
第一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的艺术特色 | 第35-37页 |
一、 师公舞融贯舞龙活动,体现了壮族文化的融合 | 第35-36页 |
二、 壮族八音的伴奏,增强了舞龙的壮乡风情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的文化价值 | 第37-39页 |
一、 民族文化活化石 | 第37页 |
二、 民间文化制度的隐性显现 | 第37-38页 |
三、 民族艺术瑰宝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的社会功能 | 第39-43页 |
一、 芭蕉香火龙仪式情境的祈福功能 | 第39页 |
二、 民间社会心理调适机能 | 第39-40页 |
三、 社区维系功能 | 第40-41页 |
四、 族群文化传承功能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的产业保护与开发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面临的保护与产业问题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是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组成 | 第45-48页 |
第三节 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 第48-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硕士阶段已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