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木课题研究对象 | 第11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2章 吴人与吴语 | 第19-25页 |
| ·吴人的起源 | 第19-20页 |
| ·吴语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22页 |
| ·先秦时期 | 第20-21页 |
|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21-22页 |
| ·魏晋南北朝时期吴语区的指称范围 | 第22-25页 |
| ·从魏晋南北朝吴地移民概况看吴语区的范围 | 第22-23页 |
| ·依据扬雄《方言》和郭璞注看吴语区的范围 | 第23-25页 |
| 第3章 魏晋南北朝吴地作家用韵分析 | 第25-100页 |
| ·魏晋南北朝吴地主要作家概况 | 第25-28页 |
| ·韵部归纳及拟音标准 | 第28-31页 |
| ·韵例分析的操作 | 第29页 |
| ·拟音标准和依据 | 第29-30页 |
| ·韵部归纳的标准 | 第30-31页 |
| ·魏晋宋时期吴地主要作家用韵分析 | 第31-60页 |
| ·魏晋宋吴地主要作家用韵统计 | 第31-53页 |
| ·魏晋宋时期韵部总说与分论 | 第53-60页 |
| ·齐梁陈时期吴地主要作家用韵分析 | 第60-92页 |
| ·齐梁陈吴地主要作家用韵统计 | 第60-86页 |
| ·齐梁陈时期韵部总说与分论 | 第86-92页 |
| ·周祖谟《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韵字、韵例商榷 | 第92-100页 |
| 第4章 魏晋南北朝吴地主要作家用韵的历时和共时考察 | 第100-125页 |
| ·与先秦两汉诗文用韵比较 | 第100-107页 |
| ·阴声韵 | 第100-103页 |
| ·阳声韵 | 第103-105页 |
| ·入声韵 | 第105-107页 |
| ·与魏晋南北朝诗文用韵比较 | 第107-121页 |
| ·与周祖谟《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比较 | 第107-114页 |
| ·与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比较 | 第114-116页 |
| ·与南选北人的诗文用韵比较——以南兰陵萧氏为例 | 第116-121页 |
| ·与初唐吴地作家诗文用韵比较 | 第121-125页 |
| ·阴声韵 | 第121-122页 |
| ·阳声韵 | 第122-123页 |
| ·入声韵 | 第123-125页 |
| 第5章 魏晋南北朝吴语词汇研究 | 第125-147页 |
| ·概说 | 第125-127页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东方言 | 第125页 |
| ·魏晋南北朝吴语词确定标准 | 第125-127页 |
| ·魏晋南北朝吴语词结构、词类及义类考察 | 第127-133页 |
| ·语音形式 | 第127页 |
| ·构词方式 | 第127-132页 |
| ·词类考察 | 第132-133页 |
| ·义类考察 | 第133页 |
| ·魏晋南北朝吴语词通行范围考察 | 第133-138页 |
| ·地域分布的共时考察 | 第134-135页 |
| ·地域分布的历时考察 | 第135-138页 |
| ·魏晋南北朝吴语词词义的演变和发展 | 第138-141页 |
| ·词义的扩大 | 第138-139页 |
| ·词义的缩小 | 第139-140页 |
| ·词义的转移 | 第140-141页 |
| ·魏晋南北朝吴语词的同源词研究 | 第141-147页 |
| ·声同韵近 | 第142-143页 |
| ·声近韵同 | 第143-144页 |
| ·声近韵近 | 第144-145页 |
| ·声同韵同 | 第145-147页 |
| 结语 | 第147-149页 |
| 致谢 | 第149-1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0-156页 |
| 附录一 魏晋南北朝吴地主要作家诗文韵谱 | 第156-191页 |
| 附录二 南兰陵萧氏主要作家诗文韵谱 | 第191-209页 |
| 附录三 魏晋南北朝吴语词汇表 | 第209-21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