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时量成分的入句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前人对《史记》的语言研究 | 第9-10页 |
| ·前人对《史记》时间量的研究 | 第10页 |
| ·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研究步骤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2 《史记》中时量的表达形式 | 第11-18页 |
| ·时量词语 | 第12-14页 |
| ·长时量词语 | 第12页 |
| ·短时量词语 | 第12-13页 |
| ·定量词语 | 第13-14页 |
| ·时量短语 | 第14-18页 |
| ·定量短语 | 第14页 |
| ·不定量短语 | 第14-18页 |
| 3 《史记》中时量的句法功能及语法意义 | 第18-31页 |
| ·时量成分作主语 | 第18页 |
| ·语法意义 | 第18页 |
| ·入句表现及限制条件 | 第18页 |
| ·时量成分作谓语 | 第18-19页 |
| ·语法意义 | 第18-19页 |
| ·入句表现及限制条件 | 第19页 |
| ·时量成分作定语 | 第19-20页 |
| ·语法意义 | 第19-20页 |
| ·入句表现及限制条件 | 第20页 |
| ·时量成分作状语 | 第20-28页 |
| ·语法意义 | 第20-25页 |
| ·关于“时量 不 V”结构 | 第25-27页 |
| ·入句表现及限制条件 | 第27-28页 |
| ·时量成分作补语 | 第28-31页 |
| ·语法意义 | 第28-30页 |
| ·入句表现及限制条件 | 第30-31页 |
| 4 时量成分作补语的相关问题 | 第31-40页 |
| ·时量成分作补语时的语序位置 | 第31-32页 |
| ·时量补语和宾语共现 | 第31-32页 |
| ·时量补语和处所补语共现 | 第32页 |
| ·时量补语与宾语、处所补语共现 | 第32页 |
| ·连动句中的时量补语 | 第32-36页 |
| ·T为V1的不完整持续时间 | 第33-34页 |
| ·T为V1的完整持续时间 | 第34-36页 |
| ·时量补语与状语的易位变换 | 第36-40页 |
| 5 时量成分的同形异义 | 第40-46页 |
| ·同形异义的表现 | 第41-44页 |
| ·时量与时点同形异义 | 第41-42页 |
| ·时量内部同构异义 | 第42-44页 |
| ·同形异义的形成原因 | 第44-46页 |
| ·汉语语法的意合性 | 第44-45页 |
| ·量词和动态助词的缺乏 | 第45页 |
| ·古代汉语的简洁性 | 第45-46页 |
| 6. 结语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