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9-16页 |
| 1. 引言 | 第9-16页 |
| ·选题缘起 | 第9-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第二部分 正文 | 第16-56页 |
| 2.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 第16-28页 |
|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内涵 | 第16-20页 |
| ·志愿服务 | 第16-17页 |
| ·大学生志愿服务 | 第17页 |
| ·志愿精神 | 第17-19页 |
| ·大学生志愿精神 | 第19-20页 |
| ·志愿服务的特征 | 第20-22页 |
| ·自愿性 | 第20-21页 |
| ·利他性 | 第21页 |
| ·非营利性 | 第21-22页 |
|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特征 | 第22-24页 |
|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进步性 | 第22页 |
|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导向性 | 第22-24页 |
|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自觉性 | 第24页 |
|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体验性 | 第24页 |
| ·弘扬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现实意义 | 第24-28页 |
| ·弘扬大学生志愿精神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25-26页 |
| ·弘扬大学生志愿精神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第26页 |
| ·弘扬大学生志愿精神有利于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加强 | 第26-28页 |
| 3.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现状 | 第28-47页 |
| ·贵州大学生志愿精神现状分析 | 第28-40页 |
|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28-29页 |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9-39页 |
| ·分析结论 | 第39-40页 |
| ·大学生志愿精神普及度较低的表现 | 第40-44页 |
| ·道德观的迷失 | 第40-41页 |
| ·价值观的迷失 | 第41-43页 |
| ·理想信念失落 | 第43-44页 |
| ·大学生志愿精神普及度较低的成因分析 | 第44-47页 |
| ·政府层面 | 第44页 |
| ·学校层面 | 第44-45页 |
| ·社会层面 | 第45-46页 |
| ·家庭层面 | 第46页 |
| ·自身层面 | 第46-47页 |
| 4.弘扬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对策 | 第47-56页 |
| ·加大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 | 第47-50页 |
| ·高校强化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内涵的正确引导 | 第47-48页 |
|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训机制 | 第48-49页 |
| ·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 第49-50页 |
| ·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 | 第50页 |
| ·创新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实践内容 | 第50-52页 |
| ·丰富志愿者活动内容 | 第50-51页 |
| ·创新大学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内容 | 第51-52页 |
| ·加大大学生志愿精神的舆论宣传 | 第52-53页 |
| ·加强榜样示范作用 | 第52页 |
| ·利用舆论宣传载体和手段 | 第52-53页 |
| ·为大学生志愿精神提供坚强保障机制 | 第53-56页 |
|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物质保障 | 第53-54页 |
| ·大学生志愿者的权益保护 | 第54页 |
| ·加强人文关怀 | 第54-56页 |
| 第三部分:结束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附录 | 第59-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