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2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 | 第13-16页 |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3页 |
·启蒙主义教育思想 | 第13-15页 |
·孟德斯鸠的教育思想 | 第13-14页 |
·卢梭的教育思想 | 第14-15页 |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 第15-16页 |
3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第16-21页 |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 | 第16-18页 |
·纪律精神 | 第16页 |
·牺牲精神 | 第16-17页 |
·自律精神 | 第17-18页 |
·涂尔干道德教育的方法论 | 第18-19页 |
·惩罚教育方法 | 第18页 |
·教师权威教育方法 | 第18-19页 |
·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特点 | 第19-21页 |
·道德教育内容具有社会性 | 第19-20页 |
·道德教育方法具有权威性 | 第20-21页 |
4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评价 | 第21-25页 |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 | 第21-22页 |
·道德教育内容彰显理性化 | 第21页 |
·道德教育方法突出自主性 | 第21-22页 |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22-25页 |
·过度强调集体利益的地位 | 第22-23页 |
·过于强调权威的教育方法 | 第23页 |
·过度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 | 第23-25页 |
5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 第25-37页 |
·坚持教育对象思想多元化与加强道德教育导向性的辩证统一 | 第25-29页 |
·在多元中立主导 | 第25-26页 |
·在多样中谋共识 | 第26-28页 |
·在多变中定方向 | 第28-29页 |
·坚持道德教育目标抽象化与教育内容多样化的辩证统一 | 第29-33页 |
·基于现实超现实的德育目标 | 第29-30页 |
·古今中外博采众长的德育内容 | 第30-32页 |
·学科交叉相互融汇的德育任务 | 第32-33页 |
·坚持道德教育方法的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 | 第33-37页 |
·有情的理性教育方法 | 第33-34页 |
·有理的情感教育方法 | 第34-35页 |
·情理并重实现“个体品德社会化”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