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价值 | 第8-9页 |
二、研究状况综述 | 第9-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抗灾救灾思想及其实践 | 第13-26页 |
一、灾害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 第13-15页 |
(一) 频繁战乱导致或加重灾荒的发生 | 第13-14页 |
(二) 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导致灾荒的发生 | 第14-15页 |
(三) 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灾技术的落后导致灾荒的发生 | 第15页 |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灾救灾思想 | 第15-21页 |
(一) 坚持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抗灾救灾思想 | 第16-17页 |
(二) “防患于未然”的防灾意识 | 第17-19页 |
(三) “生产自救”的抗灾思想 | 第19-20页 |
(四) “互济互助”的人道主义救灾观念 | 第20-21页 |
三、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灾救灾的实践 | 第21-26页 |
(一) 水灾典型——1939年晋冀鲁豫边区大水灾 | 第22-23页 |
(二) 旱灾典型——1942—1943年中原地区大旱 | 第23-24页 |
(三) 蝗灾典型——1944年太行区蝗灾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抗灾救灾思想及其实践 | 第26-38页 |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灾害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 第26-28页 |
(一) 建国以来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 第26-27页 |
(二) “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 第27页 |
(三) 人口骤增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 | 第27-28页 |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灾救灾思想 | 第28-31页 |
(一) 确立“救灾第一”为救灾的首要目标 | 第28页 |
(二) “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抗灾救灾思想 | 第28-29页 |
(三) “生产自救与必要救济相结合”的生产救灾理念 | 第29-30页 |
(四) 中央地方相互协调的抗灾救灾体制的初步建立 | 第30-31页 |
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灾救灾的实践 | 第31-38页 |
(一) 党领导人民取得抗灾救灾工作的胜利 | 第31-35页 |
1、水灾——以1954年的江淮大水为例 | 第31-33页 |
2、地质灾害——以1976年唐山地震为例 | 第33-35页 |
(二) 党领导人民抗灾救灾过程中的挫折教训 | 第35-38页 |
1、以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为例 | 第35-36页 |
2、以1975年驻马店水灾为例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抗灾救灾思想与实践 | 第38-47页 |
一、改革开放时期灾害发生的社会成因分析 | 第38-39页 |
(一) 工业时代城市化发展的弊病 | 第38-39页 |
(二) 科学技术的“副作用” | 第39页 |
(三)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生态灾害 | 第39页 |
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灾救灾思想 | 第39-43页 |
(一) “以人为本”的救灾理念 | 第40页 |
(二) 多样化的救灾思路 | 第40-41页 |
(三) 科技减灾的思想 | 第41-42页 |
(四)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抗灾思想 | 第42-43页 |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灾救灾的实践 | 第43-47页 |
(一)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 | 第43-44页 |
(二) 2003年抗击“非典” | 第44-45页 |
(三) 2008年汶川大地震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抗灾救灾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 第47-50页 |
一、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第47-48页 |
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抗灾救灾的可靠保障 | 第48-49页 |
三、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抗灾救灾的重要促进作用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