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研究--以赣南(1939-1949)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绪论第15-41页
 一、选题缘由第15-19页
  (一) 为何选择“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第16-18页
  (二) 为何选择“赣南(1939—1949)”第18-19页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第19-30页
  (一)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9-30页
  (二)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0页
 三、框架、路径、方法与文献资料第30-41页
  (一) 理论框架第30-34页
  (二) 路径选择第34-35页
  (三) 研究方法第35-38页
  (四) 文献资料第38-41页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源流第41-70页
 第一节 地方自治概述第41-49页
  一、自治之概念第41-42页
  二、地方自治之概念第42-45页
  三、地方自治之一般理论第45-49页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思想源流第49-59页
  一、清末地方自治思潮第49-53页
  二、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第53-59页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制度渊源第59-70页
  一、清末民初政府之地方自治第59-63页
  二、地方、民间乡村自治实验第63-70页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法律表达第70-102页
 第一节 新县制前(1928—1939)地方自治之法律表达第70-79页
  一、初创时期(1928—1934)第70-74页
  二、调整时期(1934—1939)第74-79页
 第二节 新县制时期(1939—1949)地方自治之法律表达第79-90页
  一、新县制时期之国家法第79-83页
  二、新县制时期之江西地方法第83-90页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法之评析第90-102页
  一、法制变迁之特点第90-94页
  二、利弊得失之评析第94-102页
第三章 赣南(1939—1949)地方自治之制度建构第102-133页
 第一节 民国赣南及其新县制前地方自治概况第102-115页
  一、民国赣南概况第102-108页
  二、新县制前(1928—1939)赣南地方自治概况第108-115页
 第二节 赣南(1939—1949)地方自治之制度建构(一)第115-124页
  一、执行机构建构第115-121页
  二、自治财政建立第121-124页
 第三节 赣南(1939—1949)地方自治之制度建构(二)第124-133页
  一、县议决机关第124-130页
  二、乡(镇)、保议决机关第130-133页
第四章 赣南(1939—1949)地方自治之运作实态第133-168页
 第一节 县议决机关(县参议会)之运作实态第133-143页
  一、县参议会运作程序第133-136页
  二、县参议会会议情形第136-143页
 第二节 乡(镇)、保议决机关之运作实态第143-154页
  一、乡(镇)民代表会之运作实态第144-148页
  二、保民大会之运作实态第148-154页
 第三节 议决机关之选举实态第154-168页
  一、选举程序第155-160页
  二、代表民意程度第160-162页
  三、选举中的问题第162-168页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检讨第168-202页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评价第168-184页
  一、性质与地位第168-173页
  二、成效与意义第173-181页
  三、弊端与问题第181-184页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制约因素(一)第184-194页
  一、经济上的不适应性第184-189页
  二、政治上的激进主义、理想主义与工具主义第189-194页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之制约因素(二)第194-202页
  一、文化上的隔膜与冲突第194-199页
  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第199-202页
结语:历史的启示第202-208页
致谢第208-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24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24页

论文共2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法律制度研究(1937-1945)
下一篇:清代中期坟产争讼问题研究--基于巴县档案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