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8页 |
绪论 | 第18-38页 |
一、历史背景及选题来源 | 第18-25页 |
二、研究成果及选题意义 | 第25-33页 |
三、基本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33-38页 |
第一章 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历史背景 | 第38-74页 |
第一节 近代中国金融法制之肇始 | 第38-48页 |
一、清末修律进程中的金融立法 | 第39-44页 |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立法 | 第44-48页 |
第二节 战前国民政府金融法制发展 | 第48-61页 |
一、战前国民政府主要金融立法 | 第48-57页 |
二、战前国民政府金融立法特征 | 第57-61页 |
第三节 战时金融制度形成的历史动因 | 第61-71页 |
一、客观需求——适应持久战争外围环境 | 第62-65页 |
二、内在驱动——强化国家垄断金融体系 | 第65-67页 |
三、现实需要——粉碎日本对华经济侵略 | 第67-71页 |
小结 | 第71-74页 |
第二章 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法律制度立法轨迹与基本性质 | 第74-108页 |
第一节 战时统制金融立法的发展轨迹 | 第74-86页 |
一、前期:紧急应对,快速搭建制度框架 | 第75-79页 |
二、中期:金融对抗,全面构建法制体系 | 第79-83页 |
三、后期:实力抗衡,巩固完善立法成果 | 第83-86页 |
第二节 战时金融法律关系 | 第86-99页 |
一、战时金融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86-92页 |
二、战时金融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92-94页 |
三、战时金融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94-99页 |
第三节 战时金融法律制度基本特征 | 第99-106页 |
一、立法时机选择上的强制性与适时性 | 第99-100页 |
二、代表阶级利益上的垄断性与特权性 | 第100-102页 |
三、具体措施选择上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 第102-104页 |
四、立法形式上的多样性与零散性 | 第104-105页 |
五、立法程序上的随意性与无序性 | 第10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三章 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机构管理制度 | 第108-132页 |
第一节 金融机构迁移整合与现银货币内迁 | 第108-118页 |
一、白银与货币的紧急转运 | 第109-110页 |
二、引导金融机构战时内迁 | 第110-111页 |
三、建构国统区地方金融网 | 第111-118页 |
第二节 战时统制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 | 第118-124页 |
一、四联总处最高权威的确立 | 第118-120页 |
二、四联总处权力体系的变迁 | 第120-122页 |
三、推进“四行”职能专业化 | 第122-124页 |
第三节 金融中央集权化体系的形成 | 第124-131页 |
一、强化央行职能为抗战环境必须 | 第125-126页 |
二、促进央行转型为“政府的银行” | 第126-128页 |
三、赋予中央银行一定金融监管权 | 第128-131页 |
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四章 战时国民政府货币管理法律制度 | 第132-146页 |
第一节 统一货币发行 | 第132-137页 |
一、管制货币发行的现实要求 | 第133-134页 |
二、统一货币发行的实施情况 | 第134-136页 |
三、统一货币发行之利弊得失 | 第136-137页 |
第二节 调整辅币发行 | 第137-140页 |
一、战争初期:授权并鼓励地方发行辅币 | 第138-139页 |
二、战争中期:加强战时辅币发行的监管 | 第139-140页 |
三、战争后期:限制地方银行辅币的发行 | 第140页 |
第三节 干预货币流通 | 第140-145页 |
一、严禁日伪钞票流通 | 第141-143页 |
二、打击偷运法币资敌 | 第143-145页 |
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五章 战时国民政府存储管理法律制度 | 第146-159页 |
第一节 健全储蓄机构 | 第146-149页 |
一、节储运动机构的建立 | 第147-148页 |
二、国统区储蓄网的完善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节约建国储蓄运动 | 第149-154页 |
一、节约建国储蓄相关法令 | 第150-153页 |
二、节约建国储蓄实施效果 | 第153-154页 |
第三节 强化存款保证金制度 | 第154-157页 |
一、战争初期:存款准备金范围和标准的确立 | 第155-156页 |
二、战争中后期:存款准备金收存机构的统一 | 第156-157页 |
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六章 战时国民政府信贷管理法律制度 | 第159-168页 |
第一节 明确信贷重点 | 第159-162页 |
一、成立信贷管制之机构 | 第160页 |
二、明确信贷发放之重点 | 第160-161页 |
三、加强贷款利率之调控 | 第161-162页 |
第二节 促进工矿贷款 | 第162-164页 |
一、积极发放工矿贷款制度概述 | 第162-163页 |
二、工矿贷款对后方经济之推动 | 第163-164页 |
第三节 鼓励农业贷款 | 第164-167页 |
一、扩大发放农业贷款制度概述 | 第164-166页 |
二、农业贷款对后方经济之推动 | 第166-167页 |
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七章 战时国民政府金银管理法律制度 | 第168-179页 |
第一节 统一金银经营权力 | 第168-172页 |
一、中央金融机构垄断收兑 | 第168-171页 |
二、设立专门机构管制金银 | 第171-172页 |
第二节 前期统制金银收储 | 第172-175页 |
一、管制金银开采与冶炼 | 第172-174页 |
二、禁止携带金银出边境 | 第174-175页 |
第三节 后期放松金银管制 | 第175-177页 |
一、恢复黄金自由买卖 | 第175-176页 |
二、开办两类黄金存款 | 第176-177页 |
小结 | 第177-179页 |
第八章 战时国民政府汇兑管理法律制度 | 第179-191页 |
第一节 外汇管制 | 第179-184页 |
一、加强战时外汇管制必要性分析 | 第179-180页 |
二、战时外汇管制制度措施及特征 | 第180-183页 |
三、战时外汇管制制度的实践意义 | 第183-184页 |
第二节 内汇管理 | 第184-187页 |
一、太平洋战争之前:鼓励物资内运、控制汇出汇款 | 第184-185页 |
二、太平洋战争之后:放松流通管制,购取沦陷区物资 | 第185-187页 |
第三节 侨汇吸收 | 第187-189页 |
一、增设国外分支机构 | 第187-188页 |
二、奖励侨资回国投资 | 第188页 |
三、限制侨汇汇往敌占区 | 第188-189页 |
小结 | 第189-191页 |
第九章 战时国民政府保险管理法律制度 | 第191-206页 |
第一节 保险机构管理制度 | 第191-195页 |
一、《战时保险业管理办法》等制度概况 | 第192页 |
二、《战时保险业管理办法》等制度特征 | 第192-194页 |
三、制度实施对各类保险机构的影响 | 第194-195页 |
第二节 战时兵险制度 | 第195-199页 |
一、战时环境的兵险需求 | 第196-197页 |
二、战时兵险制度的特征 | 第197-199页 |
第三节 简易人寿保险制度 | 第199-204页 |
一、简易寿险制度的运行 | 第200-203页 |
二、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203-204页 |
小结 | 第204-206页 |
第十章 战时国民政府有价证券管理法律制度 | 第206-218页 |
第一节 公债发行制度 | 第206-211页 |
一、公债发行十分频繁 | 第207-208页 |
二、公债募集举步维艰 | 第208-210页 |
三、经营权力高度垄断 | 第210-211页 |
第二节 股票交易制度 | 第211-214页 |
一、战争爆发:股票市场被暂时停止 | 第212页 |
二、战争中期:“孤岛”股票市场的发展 | 第212-213页 |
三、战争后期:股票市场复市之论争 | 第213-214页 |
第三节 票据交换制度 | 第214-216页 |
一、抗战前期:强化中央银行管控权力 | 第215页 |
二、抗战中期:设置票据交换业务规则 | 第215-216页 |
三、抗战后期:巩固央行结算中心地位 | 第216页 |
小结 | 第216-218页 |
第十一章 战时国民政府金融法律制度立法评述 | 第218-254页 |
第一节 战时金融法律制度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意义 | 第218-231页 |
一、推进金融制度的现代化进程 | 第219-222页 |
二、支持长期抗战所取得的成就 | 第222-226页 |
三、粉碎敌伪金融经济侵略图谋 | 第226-231页 |
第二节 战时金融法律制度之弊失分析 | 第231-252页 |
一、文本缺陷:制度因袭外国成例,非银行业立法发展缓慢 | 第232-236页 |
二、价值缺陷:法律价值体系混乱,国民权利未得有效保障 | 第236-245页 |
三、功能缺陷:立法目的未能落实,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 第245-252页 |
小结 | 第252-254页 |
第十二章 战时金融法律制度对现代法治建构的启示 | 第254-282页 |
第一节 对现实中国紧急状态立法的启示 | 第254-266页 |
一、紧急状态立法,须珍视法治的一些基本价值 | 第255-259页 |
二、确保立法成效,应保障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 | 第259-263页 |
三、危机因素消除,必终止紧急状态立法的适用 | 第263-266页 |
第二节 对完善现实中国金融法制的启示 | 第266-280页 |
一、金融立法应尊重社会文化传统 | 第266-269页 |
二、金融立法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第269-272页 |
三、金融立法应以金融安全为核心 | 第272-280页 |
小结 | 第280-282页 |
致谢 | 第282-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285-2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