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当涂县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论文技术路线图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新型农民工理论、概念与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 ·新型农民工的概念和新问题 | 第13-15页 |
| ·新型农民工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3-14页 |
| ·新型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的区别 | 第14页 |
| ·新型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 ·对相关研究的简单评价 | 第17页 |
| ·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 | 第17-22页 |
| ·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内涵及相关要素 | 第17页 |
| ·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必要性及特点 | 第17-18页 |
| ·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 ·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几种主要模式 | 第19-20页 |
| ·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面临的困境 | 第20-21页 |
| ·对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公共政策解读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影响农民参加就业培训积极性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22-31页 |
| ·模型构建 | 第22-23页 |
| ·理论构想 | 第22页 |
| ·数据来源 | 第22页 |
|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22-23页 |
| ·结果的模型分析 | 第23-28页 |
| ·回归分析 | 第23-26页 |
| ·协整分析 | 第26-28页 |
| ·讨论 | 第28-31页 |
| ·新型农民工参加就业培训的积极性 | 第28-29页 |
| ·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不同模式的投入-效益比较 | 第29页 |
| ·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优化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 第31-37页 |
| ·确立并坚持正确的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原则 | 第31页 |
| ·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管理体制 | 第31-33页 |
| ·实现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合理迁移 | 第33-34页 |
| ·立体化的课程建设 | 第34-35页 |
| ·加强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领域的创新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37-39页 |
| ·结论 | 第37页 |
| ·启示与建议 | 第37-38页 |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作者简历 | 第42-43页 |
| 附录 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调查问卷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