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动画创作中“技术—艺术”复合模式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动画本体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思辨 | 第14-24页 |
·动画的技术性:前提与动力 | 第14-17页 |
·绘制技术 | 第14-15页 |
·摄制技术 | 第15-16页 |
·播映技术 | 第16-17页 |
·动画的艺术性:品格与灵魂 | 第17-23页 |
·虚拟性 | 第18-19页 |
·表现性 | 第19-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技术发展与动画艺术的呈现特征 | 第24-32页 |
·襁褓时代:技术的探索 | 第24-25页 |
·二维时代:格局的分化 | 第25-30页 |
·美国:稳定艺术风格下的技术追求 | 第26-27页 |
·日本:主流技术下的艺术探索 | 第27-30页 |
·三维时代:技术的汹涌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新世纪动画“技术—艺术”复合模式 | 第32-40页 |
·“技术—艺术”复合模式 | 第32页 |
·新世纪动画的复合模式运用 | 第32-38页 |
·新世纪动画的发展特征 | 第32-35页 |
·复合模式运用的成功案例分析 | 第35-36页 |
·微观与宏观角度下的具体运用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5 民族动画创作的复合模式应用研究 | 第40-58页 |
·上世纪民族动画的繁荣发展 | 第40-46页 |
·民族化的艺术之路 | 第40-44页 |
·从属艺术的技术路线 | 第44-46页 |
·世纪之交的中国动画瓶颈 | 第46-51页 |
·有量无质的“假热” | 第46-47页 |
·软件开发的薄弱 | 第47-48页 |
·技术追求的盲目 | 第48-49页 |
·艺术方向的迷茫 | 第49-50页 |
·动画教育的“不纯粹” | 第50-51页 |
·新世纪民族动画发展策略 | 第51-56页 |
·题材选择与表达形式:拓宽视野,把握核心 | 第51-52页 |
·造型设计:敢于借鉴,厚积薄发 | 第52-53页 |
·软件技术运用:选择适当,主动出击 | 第53-55页 |
·衍生品开发:充分顾忌,全面考察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主要研究与结论 | 第58-59页 |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