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前言 | 第16-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第一章 动物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细胞凋亡概述 | 第17-18页 |
·细胞凋亡与坏死 | 第17-18页 |
·细胞凋亡的生理意义 | 第18页 |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 | 第18-21页 |
·Caspases 家族 | 第18页 |
·死亡受体 (death receptors) | 第18-19页 |
·Bcl-2 家族 | 第19-20页 |
·p53 | 第20页 |
·MAPK 家族 | 第20-21页 |
·p300/CBP | 第21页 |
·ROS | 第21页 |
·细胞周期概述 | 第21-22页 |
·分裂间期 | 第21-22页 |
·分裂期 | 第22页 |
·细胞周期调控 | 第22-23页 |
·CDK 激酶 | 第22-23页 |
·细胞周期蛋白 | 第23页 |
·病毒感染与细胞周期紊乱 | 第23-24页 |
·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 | 第24-27页 |
·动物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 | 第24-25页 |
·动物病毒基因与细胞凋亡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病原学 | 第27-29页 |
·TGEV 的分类及理化特性 | 第27-28页 |
·TGEV 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28页 |
·TGEV 的生长周期 | 第28-29页 |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病学 | 第29页 |
·TGEV 的宿主 | 第29页 |
·传播途径 | 第29页 |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29-30页 |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 | 第29页 |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理变化 | 第29-30页 |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机理 | 第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试验研究 | 第31-101页 |
第三章 TGEV 对 PK-15 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31-45页 |
·材料 | 第31-32页 |
·毒种和细胞株 | 第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方法 | 第32-35页 |
·细胞的培养 | 第32页 |
·病毒的增殖 | 第32页 |
·MTT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第32页 |
·细胞同步化处理 | 第32-33页 |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第33页 |
·Western blot 检测 | 第33页 |
·TGEV 相对定量 | 第33-35页 |
·结果 | 第35-43页 |
·细胞活性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TGEV 感染诱导 PK-15 细胞周期阻滞 | 第36-37页 |
·细胞周期的阻滞依赖于病毒的复制 | 第37-38页 |
·TGEV 感染静止期细胞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在 S 期和 G2/M 期 | 第38-39页 |
·TGEV 感染对细胞周期蛋白的影响 | 第39页 |
·TGEV 感染对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s)的影响 | 第39-40页 |
·TGEV 感染引起 p53 的活化和 p21 的积累 | 第40-42页 |
·S 期和 G2/M 期阻滞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TGEV 诱导 PK-15 细胞凋亡 | 第45-51页 |
·材料 | 第45页 |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6页 |
·荧光染色 | 第45页 |
·超微结构观察 | 第45-46页 |
·DNA Ladder 检测 | 第46页 |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 第46页 |
·结果 | 第46-50页 |
·普通光及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形态的变化 | 第46-47页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47-48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48页 |
·DNA 片段化(DNA fragmentation)分析 | 第48-49页 |
·TGEV 诱导 PK-15 细胞凋亡率检测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TGEV 诱导细胞凋亡的死亡受体和线粒体通路 | 第51-73页 |
·材料 | 第51-52页 |
·抗体及试剂 | 第5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1-52页 |
·方法 | 第52-57页 |
·分光光度法检测 Caspases 活性 | 第52页 |
·Western blot 检测死亡受体和线粒体通路中主要调控分子的变化 | 第52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凋亡调控基因的变化 | 第52-54页 |
·TGEV 绝对定量 | 第54-56页 |
·TGEV 相对定量 | 第56页 |
·TGEV 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 第56页 |
·病毒的 UV 灭活 | 第56页 |
·MTT 法检测抑制剂作用下细胞的生存情况 | 第56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6-57页 |
·结果 | 第57-69页 |
·TGEV 对 Caspase-3、8、9 活性的影响 | 第57页 |
·Caspase-8、-9、-3 的 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 | 第57-58页 |
·TGEV 感染引起 PARP 的降解 | 第58页 |
·TGEV 通过 Caspase 依赖的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 第58-59页 |
·TGEV 感染对 Fas 和 FasL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59-60页 |
·TGEV 感染对 Fas 和 FasL mRNA 水平的影响 | 第60-62页 |
·TGEV 感染对 Bax 和 Bcl-2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2页 |
·TGEV 感染对 Bax 和 Bcl-2 mRNA 水平的影响 | 第62-64页 |
·TGEV 对 Bax 及细胞色素 c 转位的影响 | 第64-65页 |
·TGEV 诱导促凋亡蛋白 Bid 的切割 | 第65-66页 |
·NH4Cl 抑制 TGEV 诱发细胞凋亡 | 第66-68页 |
·UV 灭活 TGEV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68-69页 |
·Caspases 抑制剂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第69页 |
·讨论 | 第69-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TGEV 诱导 ROS、p38 MAPK 和 p53 信号的活化 | 第73-88页 |
·材料 | 第73-74页 |
·主要试剂 | 第73页 |
·抑制剂、抗氧化剂及 DCFH-DA 储液的配制 | 第73-74页 |
·主要仪器 | 第74页 |
·方法 | 第74-75页 |
·p53 转录活性检测 | 第74-75页 |
·ROS 的检测 | 第75页 |
·抑制试验 | 第75页 |
·Western blot 及 Caspase-3 活性检测 | 第75页 |
·结果 | 第75-84页 |
·TGEV 感染促进 p53 总量增加及磷酸化 | 第75-76页 |
·TGEV 感染增强 p53 的转录活性 | 第76页 |
·p53 抑制剂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76-77页 |
·TGEV 感染对 MDM2、p300 及 CBP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77-78页 |
·TGEV 感染对 MAPK 家族的影响 | 第78-79页 |
·p38 MAPK 部分调控 p53 的活化 | 第79-80页 |
·TGEV 感染引起 ROS 积累 | 第80-82页 |
·ROS 调控 p38 MAPK 和 p53 信号的活化 | 第82-83页 |
·UV 灭活的 TGEV 对 ROS、p38MAPK 和 p53 信号的影响 | 第83-84页 |
·各信号分子的抑制剂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第84页 |
·讨论 | 第84-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七章 TGEV N 蛋白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 第88-101页 |
·材料 | 第88-89页 |
·主要试剂 | 第88-89页 |
·主要仪器 | 第89页 |
·方法 | 第89-92页 |
·引物设计 | 第89页 |
·TGEV N 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89-90页 |
·PCR 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90页 |
·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的连接及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90-91页 |
·阳性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91页 |
·目的基因 N 与 pEGFP-N1 的连接及转化 | 第91-92页 |
·TGEV N 与 EGFP-N1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92页 |
·重组质粒 N-EGFP 转染 PK-15 细胞 | 第92页 |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第92页 |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 第92页 |
·凋亡及周期相关调控分子检测 | 第92页 |
·结果 | 第92-100页 |
·N 基因的克隆 | 第92-93页 |
·重组质粒 pGEM-T-N 和 N-EGFP 的双酶切和 PCR 鉴定 | 第93-94页 |
·重组 N-EGFP 的转染效果 | 第94-95页 |
·TGEV N 蛋白在 PK-15 细胞上的表达 | 第95-96页 |
·TGEV N 蛋白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96-97页 |
·TGEV N 蛋白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97-98页 |
·TGEV N 蛋白对周期调控蛋白的影响 | 第98-99页 |
·TGEV N 蛋白对细胞凋亡调控分子的影响 | 第99页 |
·TGEV N 蛋白激活 Caspase-3 | 第99-100页 |
·讨论 | 第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1-102页 |
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5页 |
主要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 Index)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