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误释字”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第一节 解题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第三节 理论指导及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一章 《说文》产生的相关背景 | 第24-39页 |
第一节 当时的文字面貌和对汉字形义理据认识的分歧 | 第24-33页 |
一、 当时的文字面貌 | 第24-32页 |
二、 汉字形义理据认识的分歧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今古文之争 | 第33-36页 |
第三节 许慎著《说文》的目的以及局限性 | 第36-39页 |
第二章 《说文》析形问题研究(上) | 第39-131页 |
第一节 误以羡符为意符 | 第39-48页 |
一、 羡符和意符的区别 | 第39-43页 |
二、 《说文》中误释字的羡符种类释例 | 第43-48页 |
第二节 误以分化符号为意符或音符 | 第48-63页 |
一、 分化符号与意符、音符的区别 | 第48-51页 |
二、 《说文》中误释字的分化符号种类释例 | 第51-63页 |
第三节 误以意符为音符 | 第63-70页 |
第四节 误以音符为意符 | 第70-86页 |
第五节 部件误分 | 第86-100页 |
第六节 部件误合 | 第100-111页 |
第七节 部件误认 | 第111-131页 |
第三章 《说文》析形问题研究(下) | 第131-152页 |
第八节 异体字误析为二字 | 第131-141页 |
一、 “异体字”的界定 | 第131-134页 |
二、 《说文》尚未区分的异体字释例 | 第134-141页 |
第九节 误将多字合为一字 | 第141-143页 |
第十节 生造字 | 第143-146页 |
第十一节 《说文》析形问题原因简析 | 第146-152页 |
一、 字形讹变 | 第146-150页 |
二、 不明字形 | 第150-152页 |
第四章 《说文》释义问题研究 | 第152-166页 |
第一节 误以引申义为本义 | 第152-158页 |
第二节 误以假借义为本义 | 第158-161页 |
第三节 滥用声训 | 第161-166页 |
第五章 中国道家思想对许慎文字观的影响 | 第166-177页 |
第一节 道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 | 第166-172页 |
第二节 受道家思想影响的误释字分析 | 第172-177页 |
第六章 中国儒家思想和五行思想对许慎文字观的影响 | 第177-209页 |
第一节 儒家思想对许慎文字观的影响 | 第177-194页 |
一、 汉代尊君思想的影响 | 第177-185页 |
二、 汉代天人感应观的影响 | 第185-189页 |
三、 汉代名节观念的影响 | 第189-194页 |
第二节 阴阳五行思想对许慎文字观的影响 | 第194-209页 |
一、 阴阳观念的阐释 | 第194-197页 |
二、 五行思想的阐释 | 第197-199页 |
三、 阴阳五行思想的结合 | 第199-209页 |
第七章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209-217页 |
第一节 客观条件的影响 | 第209-212页 |
第二节 许慎对汉字系统整理的人为因素 | 第212-215页 |
第三节 历代传抄翻刻 | 第215-217页 |
结语 | 第217-218页 |
附录一 《说文解字》“误释字”析形问题一览表 | 第218-277页 |
附录二 《说文解字》“误释字”释义问题一览表 | 第277-279页 |
参考文献 | 第279-285页 |
后记 | 第285-287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