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动机性能相匹配的温差发电系统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概述 | 第11-13页 |
| ·温差发电的起源与发展 | 第11页 |
| ·温差发电的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 ·车用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 第13-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发展方向 | 第17-18页 |
|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8-20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第21-27页 |
| ·各种热电效应 | 第21-23页 |
| ·塞贝克效应 | 第21-22页 |
| ·珀尔帖效应 | 第22页 |
| ·焦耳热效应 | 第22页 |
| ·汤姆孙效应 | 第22-23页 |
| ·热电回路基本定律 | 第23-24页 |
| ·均质温度定律 | 第23页 |
| ·均质材料定律 | 第23-24页 |
| ·中间温度定律 | 第24页 |
| ·三种热量传递方式 | 第24-25页 |
| ·热传导 | 第24-25页 |
| ·对流换热 | 第25页 |
| ·辐射换热 | 第25页 |
| ·热电材料的优值系数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温差发电器电路分析及稳压充电电路设计 | 第27-37页 |
| ·温差发电器基本电路结构 | 第27-28页 |
| ·温差发电器热电偶连接方式分析 | 第28-33页 |
| ·串联性能分析 | 第28-29页 |
| ·并联性能分析 | 第29-31页 |
| ·混联性能分析 | 第31-33页 |
| ·温差发电器稳压输出电路设计 | 第33-36页 |
| ·车辆用电系统 | 第33-34页 |
| ·稳压充电电路设计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发动机工况分析 | 第37-53页 |
| ·车用发动机 | 第37-38页 |
| ·发动机模拟软件 | 第38-42页 |
| ·BOOST软件介绍 | 第38-39页 |
| ·BOOST软件理论基础 | 第39-42页 |
| ·发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 ·参数的输入与标定 | 第44-49页 |
| ·参数输入 | 第44-47页 |
| ·模型标定 | 第47-49页 |
| ·结果的输出与分析 | 第49-52页 |
| ·消声器前排气数据输出与分析 | 第49-50页 |
| ·消声器后排气数据输出与分析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温差发电器传热性能仿真分析 | 第53-68页 |
| ·软件介绍 | 第53-55页 |
| ·pro/E | 第54页 |
| ·ANSYS ICEM CFD | 第54页 |
| ·STAR-CD | 第54-55页 |
| ·模型及条件的确定 | 第55-58页 |
|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 ·数学模型的确立 | 第56-57页 |
| ·参数的确定 | 第57-58页 |
| ·模拟分析 | 第58-67页 |
| ·端面为平面形和端面为圆柱形十字板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58-61页 |
| ·温差发电器放置于消声器前和消声器后的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 ·不同冷却水速度和不同冷却水温度的对比分析 | 第63-66页 |
| ·冷却水顺流和逆流的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发动机温差发电系统实验研究 | 第68-75页 |
| ·实验概述 | 第68页 |
| ·实验目的 | 第68页 |
| ·实验设备 | 第68-71页 |
| ·客车与发动机 | 第68-69页 |
| ·温差发电器 | 第69页 |
| ·传感器 | 第69-70页 |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70-71页 |
| ·实验设计 | 第71-73页 |
| ·实验方案 | 第71-72页 |
| ·实验步骤 | 第72-73页 |
| ·实验结论及分析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 总结 | 第75-76页 |
| 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附件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