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控制水稻复杂性状遗传网络初探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QTL定位进展及其在MAS应用中的问题第15-18页
     ·QTL定位进展第15-16页
     ·MAS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QTL上位性第17-18页
   ·遗传网络第18-20页
     ·基因调控网络第18-19页
     ·QTL上位性与遗传网络第19-20页
   ·水稻复杂性状第20-23页
     ·水稻绿色革命-矮化育种第20-21页
     ·水稻苗期耐冷性遗传机制第21-22页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机制第22-23页
第二章 控制复杂性状的遗传网络模型第23-42页
   ·遗传网络模型的模拟第23-28页
     ·遗传网络模型框架第23-25页
     ·遗传网络模型的模拟设置第25-28页
   ·模拟结果第28-39页
     ·模拟群体参数的理论期望第28-32页
     ·上位性互作在经典遗传统计模型中的作用第32-34页
     ·“共适型”上位性互作的作用第34页
     ·群体遗传参数对选择的响应第34-39页
   ·讨论第39-42页
     ·基于遗传网络模型的推测第39-40页
     ·遗传网络的检测和验证第40-42页
第三章 水稻半矮杆基因相关遗传网络第42-63页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试验材料第42页
     ·数据分析第42-43页
   ·结果第43-59页
     ·IR64/Azucena DH群体的表型变异和sd1的多效性第43-46页
     ·水稻半矮杆基因相关遗传网络第46-59页
   ·讨论第59-63页
第四章 水稻苗期耐冷性遗传网络第63-78页
   ·材料与方法第63-65页
     ·耐冷导入系群体的构建第63页
     ·耐冷导入系后裔表型鉴定第63-64页
     ·基因型鉴定和标记信息整合第64页
     ·数据分析第64-65页
   ·结果第65-74页
     ·BC_2F_2耐冷入选单株的后裔鉴定第65页
     ·耐冷选择的遗传响应第65-69页
     ·控制水稻苗期耐冷性的遗传网络第69-74页
     ·水稻苗期耐冷遗传网络的特点第74页
   ·讨论第74-78页
第五章 粳稻遗传背景下耐冷性相关全基因组基因表达谱分析第78-103页
   ·材料与方法第78-79页
     ·材料及冷胁迫处理第78页
     ·RNA提取和基因芯片检测第78页
     ·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第78-79页
     ·qRT-PCR验证第79页
   ·结果与讨论第79-97页
     ·C418与K354苗期耐冷性的表型差异第79-82页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归类第82-84页
     ·三个冷胁迫响应阶段的DEG比较第84-89页
     ·基因型特异DEG和共有DEG的功能分类第89-93页
     ·C418与K354共有冷胁迫响应的DREB1调节子第93页
     ·C418与K354的冷胁迫相关代谢途径比较第93-97页
     ·K354耐冷性改良相关遗传网路的验证第97页
   ·小结第97-103页
第六章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网络第103-113页
   ·材料与方法第103-104页
     ·双向回交导入系群体的构建第103页
     ·双向回交导入系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第103页
     ·基因型鉴定和连锁图谱的构建第103-104页
     ·数据分析第104页
   ·结果第104-111页
     ·亲本和双向回交导入系群体对Xoo的抗性分离第104页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网络第104-106页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网络的验证第106-111页
   ·讨论第111-113页
     ·可能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机制第111-112页
     ·抗不同Xoo小种的FGU比较第112页
     ·抗白叶枯病遗传网络在抗病育种中应用第112-113页
第七章 结论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3页
附录第133-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作者简历第144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逆境胁迫相关microRNA的发掘与验证
下一篇:关于绵羊肌肉生长遗传调控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