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一味、一分始有--净影慧远佛性思想探析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一、文章的写作缘起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13-15页 |
三、写作方法和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诸学派及“佛性”论争 | 第16-27页 |
第一节 中土大乘佛学的发展和论师学派的形成 | 第16-20页 |
一、般若性空学的流布及其危机 | 第16-17页 |
二、涅槃佛性学的出现及其影响 | 第17-20页 |
第二节 地论学派的传承及其佛性思想论争 | 第20-22页 |
一、地论学派南北二道及传承 | 第20-21页 |
二、地论学派的佛性思想论争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净影慧远其人 | 第22-27页 |
一、广摄诸家、归宗地论的学派传承 | 第23-24页 |
二、学风敦厚、致用力行的治学风格 | 第24-25页 |
三、行解相高、内外通赡的学术成果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净影慧远的法报二佛性说 | 第27-42页 |
第一节 净影慧远佛学思想概述 | 第27-32页 |
一、真妄融合、相即相入的世界观 | 第27-29页 |
二、教分为二、四宗各别的判教说 | 第29-32页 |
第二节 “佛性”义之释名 | 第32-34页 |
一、返妄契真、悟实名觉的佛性义探析 | 第32-33页 |
二、学为知法、法为修行的佛性义归旨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佛性”义之体状 | 第34-39页 |
一、随缘殊异、广略难辨的佛性之体状 | 第34-35页 |
二、德相备足、本隐今显的法佛性论释 | 第35-36页 |
三、未有德体、方便可生的报佛性论释 | 第36-38页 |
四、门别虽异、妙旨一味的佛性义拾遗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慧远的一分始有说 | 第39-42页 |
一、就凡就佛、本始各异的辨证本始论 | 第39-40页 |
二、理通内外、性体平等的无情有性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净影慧远的难易双行观 | 第42-64页 |
第一节 肇始龙树、发微慧远的难易行观 | 第43-47页 |
一、勤行精进、善巧安乐的难易行持 | 第43-44页 |
二、人有利钝、行分定慧的四道义观 | 第44-45页 |
三、易行难成、难行易成的修行困境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法界齐等、自力自度的净土行门 | 第47-54页 |
一、染净圆通、法界齐等的净土释辨 | 第47-49页 |
二、判经为顿、一切不简的慈悲摄取 | 第49-51页 |
三、四因往生、自力自度的往生行门 | 第51-54页 |
第三节 理性一味、行性差殊的难行之道 | 第54-64页 |
一、障累斯尽、自体清净的三障观 | 第56-58页 |
二、契穷自实、唯证相应的工夫论 | 第58-61页 |
三、体穷真性、妙寂离相的境界论 | 第61-63页 |
四、饶益众生、行为最胜的菩萨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净影慧远之后佛性思想的发展 | 第64-72页 |
第一节 华严宗智俨的佛性思想 | 第65页 |
第二 唯识宗玄奘和窥基的佛性思想 | 第65-68页 |
一、五性各别:玄奘的困惑之因 | 第66-67页 |
二、少分一切:窥基的圆融之道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天台智者大师的佛性思想 | 第68-69页 |
第四节 三论宗吉藏的佛性思想 | 第69-71页 |
第五节 净士宗的佛性思想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