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1 前言 | 第14-21页 |
·海洋药物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历史的简要回顾 | 第14-15页 |
·海洋药物的来源 | 第15-17页 |
·采集和加工野生资源 | 第16页 |
·人工栽培和养殖药源 | 第16页 |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药源问题 | 第16-17页 |
·分子修饰和人工合成技术 | 第17页 |
·生物技术和学科 | 第17页 |
·现有技术的集成组装 | 第17页 |
·海洋药物的种类及活性 | 第17-18页 |
·海洋动物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海洋动物多糖的种类及活性 | 第18-19页 |
·海洋动物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 第19-20页 |
·海洋动物多糖的提取 | 第19页 |
·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 第19-20页 |
·紫蛇尾资源的研究现状 | 第20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创新点 | 第21页 |
2 紫蛇尾粗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21-27页 |
·引言 | 第21页 |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21-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紫蛇尾粗多糖提取工艺流程图 | 第22页 |
·单因素试验设计 | 第22页 |
·提取温度 | 第22页 |
·提取时间 | 第22页 |
·料水比 | 第22页 |
·提取次数 | 第22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实验结果 | 第23-26页 |
·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 | 第23页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23-25页 |
·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24页 |
·料水比单因素实验 | 第24-25页 |
·提取次数单因素实验 | 第25页 |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正交实验样品多糖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紫蛇尾多糖的提取的最佳工艺 | 第26页 |
·结论 | 第26-27页 |
3 紫蛇尾多糖脱蛋白工艺的研究 | 第27-31页 |
·引言 | 第27页 |
·实验材料,仪器与药品 | 第27-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实验药品 | 第27-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紫蛇尾粗多糖的提取 | 第28页 |
·粗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脱蛋白方法 | 第28-29页 |
·Sevag 法 | 第28页 |
·酶法 | 第28-29页 |
·酶-Sevag 法 | 第29页 |
·结果 | 第29-31页 |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 第29页 |
·Sevag 法脱蛋白结果 | 第29页 |
·酶法脱蛋白正交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酶-Sevag 法联用脱蛋白结果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页 |
4 紫蛇尾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31-45页 |
·引言 | 第31页 |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31-33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7页 |
·紫蛇尾粗多糖的提取 | 第33页 |
·脱蛋白 | 第33页 |
·透析 | 第33页 |
·醇沉 | 第33页 |
·超滤 | 第33-34页 |
·Cellulose DEAE-52 柱层析 | 第34-35页 |
·DEAE-cellulose 52 的预处理 | 第34页 |
·装柱 | 第34-35页 |
·上样与洗脱 | 第35页 |
·Sephadex G-100 凝胶柱层析 | 第35页 |
·Sephadex G-100 的预处理 | 第35页 |
·装柱 | 第35页 |
·上样与洗脱 | 第35页 |
·理化性质研究 | 第35-37页 |
·硫酸基团的鉴别及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硫酸基团的鉴定 | 第35-36页 |
·比浊法测定硫酸根含量 | 第36页 |
·糖醛酸含量测定 | 第36页 |
·Molish 反应 | 第36页 |
·碘- 碘化钾反应 | 第36-37页 |
·茚三酮反应 | 第37页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3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7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 第37-38页 |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第38页 |
·醇沉后得到多糖的量 | 第38页 |
·Cellulose DEAE-52 柱层析洗脱曲线 | 第38-39页 |
·Sephadex G-100 凝胶柱层析洗脱曲线 | 第39-40页 |
·理化性质研究结果 | 第40-45页 |
·硫酸基团的鉴别及含量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硫酸基团的鉴别结果 | 第40-41页 |
·硫酸基团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1页 |
·糖醛酸含量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Molish反应 | 第42页 |
·碘- 碘化钾反应 | 第42页 |
·茚三酮反应 | 第42页 |
·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页 |
5 紫蛇尾多糖的抑菌活性研究 | 第45-57页 |
·前言 | 第45页 |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45-46页 |
·实验材料及菌种 | 第45-46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6页 |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多糖制备 | 第46-47页 |
·配置培养基 | 第47页 |
·菌种活化 | 第47页 |
·平板计数法测定菌悬液浓度 | 第47页 |
·稀释 | 第47页 |
·取样 | 第47页 |
·倒平板 | 第47页 |
·制备含药液培养基培养菌株 | 第47-48页 |
·取样 | 第47-48页 |
·加药液 | 第48页 |
·倒平板 | 第48页 |
·滤纸片法测定抑菌活性大小 | 第48页 |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第48页 |
·试验结果 | 第48-57页 |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 第48页 |
·平板菌落法测定抑菌大小结果 | 第48页 |
·滤纸片法法测定抑菌大小结果 | 第48-49页 |
·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 第49-57页 |
·结论 | 第57页 |
6 紫蛇尾粗多糖抗氧化研究 | 第57-63页 |
·前言 | 第57页 |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57-58页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7页 |
·实验试剂 | 第57-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紫蛇尾粗多糖还原能力的测定 | 第58页 |
·紫蛇尾粗多糖对 OH 的清除作用 | 第58-59页 |
·紫蛇尾粗多糖对 O_2~-的清除作用 | 第59页 |
·紫蛇尾粗多糖体外抗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 第59-60页 |
·制备红细胞膜 | 第59页 |
·空白组,对照组及样品组的制备 | 第59-6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3页 |
·紫蛇尾粗多糖还原能力的测定结果 | 第60页 |
·紫蛇尾粗多糖对 OH 的清除作用测定结果 | 第60-61页 |
·紫蛇尾粗多糖对 O_2~-的清除作用测定结果 | 第61-62页 |
·紫蛇尾粗多糖体外抗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页 |
7 紫蛇尾粗多糖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63-74页 |
·前言 | 第63-64页 |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64页 |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4页 |
·实验试剂 | 第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紫蛇尾粗多糖对 H9c2 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64-65页 |
·心肌细胞 H9c2 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 | 第65页 |
·对H9c2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65页 |
·对氧化损伤引起 H9c2 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第65页 |
·对氧化损伤引起H9c2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65页 |
·对氧化损伤 H9c2 Bcl-2 和 Bax 表达的影响 | 第65页 |
·对缺氧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紫蛇尾粗多糖对AKT细胞通路的影响 | 第6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6-74页 |
·紫蛇尾粗多糖对 H9c2 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66-67页 |
·心肌细胞 H9c2 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 | 第66-67页 |
·对 H9c2 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67页 |
·对氧化损伤引起 H9c2 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第67-70页 |
·对氧化损伤引起 H9c2 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70页 |
·对氧化损伤 H9c2 Bcl-2 和 Bax 表达的影响 | 第70-71页 |
·对缺氧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Ⅰ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