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道德形上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道德形上学雏形与发展 | 第11-20页 |
第一节 道德形上学的概念 | 第11-13页 |
一、 什么是形上学 | 第11-12页 |
二、 道德形上学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先秦道德形上学思想的雏形及意义 | 第13-17页 |
一、 先秦道德形上学的雏形发展 | 第13-16页 |
二、 道德形上学雏形之意义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先秦时期道德形上学思想的发展 | 第17-18页 |
一、 儒家对天命观的继承 | 第17页 |
二、 道家的出现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先秦儒家道德形上学思想 | 第20-32页 |
第一节 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论述元点道德存在之于人 | 第20-22页 |
一、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也 | 第20-21页 |
二、 仁者人也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先秦儒家道德形上学的理论核心基础天人合德 | 第22-31页 |
一、 先秦儒家道德形上思想中的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二、 先秦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内容 | 第24-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先秦道家道德形上学思想 | 第32-41页 |
第一节 道家的核心概念:道 | 第32-34页 |
一、 本体论意义上的道 | 第33-34页 |
二、 伦理学意义上的道 | 第34页 |
第二节 道家道德形上学体系建构之核心道 | 第34-40页 |
一、 道家的性 | 第34-36页 |
二、 道家道德形上学之核心概念:道 | 第36-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先秦儒道道德形上学的思想特征与比较 | 第41-46页 |
第一节 先秦儒道道德形上学之特征 | 第41-43页 |
一、 儒家道德形上学思想特征 | 第41-42页 |
二、 道家道德形上学思想特征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儒道道德形上学之比较 | 第43-45页 |
一、 共性特征 | 第43页 |
二、 差异性特征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儒道道德形上学之意义与局限 | 第46-51页 |
第一节 先秦儒道道德形上学思想的意义 | 第46-47页 |
一、 对于思想史的意义 | 第46页 |
二、 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形上体系构建的意义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先秦儒道道德形上学之局限 | 第47-50页 |
一、 天的流弊 | 第47-48页 |
二、 直觉的飘渺 | 第48-49页 |
三、 不能用世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