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林砂岩油藏调驱后剩余油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问题的提出、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主要认识及成果 | 第12-14页 |
|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概况 | 第14-18页 |
|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4-16页 |
| ·构造特征 | 第14页 |
| ·断层特征 | 第14-15页 |
| ·储层及渗流特征 | 第15页 |
| ·储量及油层分布特征 | 第15-16页 |
| ·流体性质及油藏类型 | 第16页 |
| ·油田开发简况及特点 | 第16-18页 |
| ·开发简况 | 第16-17页 |
| ·滚动开发历程 | 第17页 |
| ·油田开发现状 | 第17-18页 |
| 第3章 弱凝胶室内实验及评价 | 第18-30页 |
| ·化学剂及仪器 | 第18-19页 |
| ·弱凝胶驱油机理及特点 | 第19-22页 |
| ·弱凝胶交联反应机理 | 第19-20页 |
| ·弱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规律 | 第20-21页 |
| ·弱凝胶调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微观机理 | 第21-22页 |
| ·弱凝胶体系的特点 | 第22页 |
| ·弱凝胶体系的筛选与评价 | 第22-29页 |
| ·弱凝胶体系筛选 | 第22-23页 |
| ·交联体系浓度对成胶时间及成胶强度影响 | 第23-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地质建模 | 第30-47页 |
| ·数据准备 | 第30页 |
| ·模拟边界及网格设计 | 第30-31页 |
| ·三维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 ·断层建模 | 第31页 |
| ·构造层面建模 | 第31-34页 |
| ·属性参数建模 | 第34-40页 |
| ·离散化算法研究 | 第34-35页 |
| ·孔隙度模型 | 第35-39页 |
| ·渗透率模型 | 第39-40页 |
| ·模型检验 | 第40-45页 |
| ·模型地质储量计算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5章 数值模拟研究 | 第47-71页 |
| ·模型方程 | 第47-48页 |
| ·流动方程 | 第47页 |
| ·状态方程 | 第47页 |
| ·质量守恒方程 | 第47-48页 |
| ·基础资料准备 | 第48页 |
| ·模型粗化 | 第48-54页 |
| ·数值模拟思路及方法 | 第54-62页 |
| ·确定模型参数的可调范围 | 第54-55页 |
| ·水驱历史拟合方法 | 第55页 |
| ·弱凝胶驱历史拟合 | 第55-56页 |
| ·拟合指标 | 第56-62页 |
| ·小结 | 第62-71页 |
| 第6章 调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71-78页 |
|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 第71-72页 |
| ·水驱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72页 |
| ·弱凝胶调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72-77页 |
| ·小结 | 第77-78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