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9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 国外研究回顾 | 第11-13页 |
2. 国内研究的视角 | 第13-15页 |
(三) 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 理论资源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本项研究的特色及有待完善之处 | 第17-19页 |
1. 本文的特色 | 第17页 |
2. 本项研究有待完善之处 | 第17-19页 |
一、当代中国区域治理的理论阐释 | 第19-22页 |
(一) 当代中国区域治理的缘起 | 第19-20页 |
1. 根本动因 | 第19页 |
2. 直接动因 | 第19-20页 |
(二) 内涵及特征:当代中国政治语境的区域治理 | 第20-22页 |
二、当代中国区域治理中的府际合作现状描述 | 第22-29页 |
(一) 当代中国区域治理中的府际合作形式 | 第22-24页 |
1. 座谈会制度 | 第22-23页 |
2. 衔接落实制度 | 第23页 |
3. 专家会议制度 | 第23-24页 |
(二) 当代中国区域治理中的府际合作内容 | 第24-26页 |
1. 区域公共事务合作 | 第24-25页 |
2. 区域协调规划 | 第25页 |
3. 调整行政区划 | 第25-26页 |
4. 建立区域政府间合作组织 | 第26页 |
(三) 当代中国区域治理中的府际合作现状评析 | 第26-29页 |
1. 府际合作成效的辩证分析 | 第26-27页 |
2. 当前区域府际合作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 第27-29页 |
三、相关性分析:当代中国区域治理中的府际合作制约因素 | 第29-37页 |
(一) 观念因素 | 第29-31页 |
1. 区域意识与合作精神淡薄 | 第29页 |
2. 区域公共事务处理的"属地观念" | 第29-30页 |
3. "不为而无过"的观念影响 | 第30-31页 |
(二) 组织因素 | 第31-33页 |
1. 缺乏权威性的府际合作协调组织 | 第31-32页 |
2. 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充分 | 第32-33页 |
(三) 体制因素 | 第33-35页 |
1. 各自为政的行政管理体制 | 第33-34页 |
2. 现行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制度阻碍了政府合作的步伐 | 第34-35页 |
(四) 机制因素:缺乏行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35-37页 |
四、当代中国区域治理中的府际合作创新路径 | 第37-44页 |
(一) 创新观念 | 第37-38页 |
1. 培育区域"合作共赢"意识 | 第37页 |
2. 引导地方官员树立"整体性治理"理念 | 第37-38页 |
(二) 创新组织形式 | 第38-41页 |
1. 中央层面:设立指导协调机构 | 第38-39页 |
2. 区域层面:创建新型府际合作组织 | 第39-40页 |
3. 社会层面:积极培育非政府组织 | 第40-41页 |
(三) 创新体制 | 第41-42页 |
1. 构建区域府际合作治理体系 | 第41-42页 |
2. 变革压力型政府官员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第42页 |
(四) 创新机制 | 第42-44页 |
1. 健全利益共享机制 | 第42-43页 |
2.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