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变量注释表 | 第18-20页 |
1 绪论 | 第20-35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20-21页 |
1.2 全双工无线通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3 全双工无线网络MAC协议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9-33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3-35页 |
2 全双工无线网络MAC协议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 第35-52页 |
2.1 单节点全双工无线通信关键技术 | 第36-42页 |
2.2 多节点间全双工无线通信关键技术 | 第42-47页 |
2.3 RSI和INI对MAC协议研究与分析的影响 | 第47-48页 |
2.4 媒体接入控制机制RTS/CTS | 第48-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集中式无线网络全双工媒体接入控制机制 | 第52-73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52-53页 |
3.2 网络模型 | 第53页 |
3.3 控制帧结构 | 第53-55页 |
3.4 RTS/SRTS/CTS机制 | 第55-59页 |
3.5 性能分析 | 第59-66页 |
3.6 仿真验证 | 第66-7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4 带有捕获效应的全双工媒体接入控制机制 | 第73-90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73-74页 |
4.2 捕获效应 | 第74-75页 |
4.3 捕获效应条件下控制帧结构 | 第75-76页 |
4.4 RTS/SRTS/CTS-CE机制 | 第76-79页 |
4.5 捕获效应条件下性能分析 | 第79-85页 |
4.6 仿真验证 | 第85-8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5 基于M/G/1 排队模型的IBFD AP、HD用户集中式无线网络性能分析 | 第90-110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90-91页 |
5.2 网络模型 | 第91-95页 |
5.3 通信机制 | 第95-96页 |
5.4 基于M/G/1 排队模型的时延分析 | 第96-104页 |
5.5 仿真验证 | 第104-10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6 分布式无线网络全双工媒体接入控制机制 | 第110-138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110-111页 |
6.2 网络模型及传输模式 | 第111-113页 |
6.3 控制帧结构 | 第113-115页 |
6.4 FD-DMAC机制 | 第115-122页 |
6.5 饱和条件下性能分析及仿真验证 | 第122-128页 |
6.6 非饱和条件下性能分析及仿真验证 | 第128-13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7 结论 | 第138-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4页 |
作者简历 | 第154-15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