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一、 目前我省城镇职工失业的基本状况 | 第6-12页 |
二、 解决失业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重要意义 | 第12-16页 |
三、 控制我省城镇失业率和失业规模的具体措施 | 第16-22页 |
1. 从总量上控制劳动者的增长,扩大劳务输出,逐步建立劳动力增长对就业压力的缓冲机制 | 第17页 |
2. 改革分配制度,采取倾斜政策,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流动,逐步建立劳动就业的激励机制 | 第17-18页 |
3. 运用税收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建立企业劳动力宏观调控机制 | 第18页 |
4. 加强职工培训,提高失业和富余职工的素质,逐步形成劳动就业的培训机制 | 第18-19页 |
5. 逐步建立政府、社会多渠道组织就业与失业和富余职工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促进机制 | 第19页 |
6. 适当缩短劳动者在职工作年限,逐步建立劳动就业调节机制 | 第19-20页 |
7. 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测、监控,及时掌握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逐步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 | 第20-21页 |
8. 加快以失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逐步建立失业和富余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机构 | 第21页 |
9. 充分发挥工会在解决失业和富余职工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工会民主参与和社会调节相结合的机制 | 第21-22页 |
四、 我省城镇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 | 第22-36页 |
1. 企业、政府财政和社会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筹集失业保险基金 | 第22-25页 |
2.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失业保险制度 | 第25-27页 |
3. 确定科学的合理的失业救济金的计发标准 | 第27-28页 |
4. 管好用好失业保险基金 | 第28-31页 |
5. 强化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 | 第31-33页 |
6.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有效运行的配套条件 | 第33-36页 |
五、 我省城镇再就业工程实施的现状和问题 | 第36-46页 |
1. 国民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与促进再就业的需要不相适应 | 第36-38页 |
2. 再就业工程资金严重短缺 | 第38-43页 |
3. 许多职工对失业或下岗承受能力较低 | 第43-46页 |
六、 我省城镇再就业工程实施的目标、步骤和主要措施 | 第46-55页 |
1. 以发展促就业 | 第48-51页 |
2. 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推动再就业工程向纵深发展 | 第51-52页 |
3. 加强职业培训,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增强职工就业能力 | 第52-53页 |
4. 广开就业门路,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后 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