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

肽段物化属性与质谱可检测性的关系及其对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1-12页
英文摘要第12-16页
缩略语索引第16-1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7-27页
 1. 研究背景第17-18页
 2. 定量蛋白质组学与肽段鉴定第18-20页
   ·基于染色和荧光等光密度值定量的方法第18页
   ·基于质谱数据的定量分析方法第18-19页
   ·基于质谱数据的的定量分析指标参数第19-20页
 3. 肽段属性对蛋白质鉴定的影响第20页
 4. 重复鉴定与肽段鉴定第20-21页
 5. 本文主要工作第21-23页
 参考文献第23-27页
第二章 上样量与肽段质谱可检测性的关系及其对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影响第27-4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8-30页
   ·仪器与试剂第28页
   ·样品准备第28-29页
   ·提取蛋白质的SDS-PAGE 评价第29页
   ·蛋白质的溶液酶解第29页
   ·nanoLC-LTQ-FTICR 系统的条件设置第29-30页
   ·数据库检索第30页
 2. 结果与讨论第30-44页
   ·蛋白质裂解方法的评价第30-31页
   ·LC-LTQ-FT 数据的采集第31页
   ·鉴定肽段数量随重复次数和上样量增加的趋势线第31-32页
   ·用质谱检测频次(SC)和色谱峰面积(SA)将肽段聚类第32-34页
   ·分析物化属性并区分三类肽段第34-37页
   ·质谱检测频次(SC)和色谱峰面积(SA)定量差异的原因第37-38页
   ·用于定量蛋白质组学的肽段的选择第38-44页
 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第三章 肽段复杂程度与肽段质谱可检测性的关系及其对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影响第48-58页
 1.材料和方法第49-50页
   ·仪器与试剂第49页
   ·样品准备第49页
   ·蛋白质的自由流电泳预分离第49页
   ·自由流电泳分离组分的SDS-PAGE 评价第49-50页
   ·蛋白质的溶液酶切第50页
   ·LC/MS/MS 数据采集第50页
   ·数据库检索第50页
 2. 结果与讨论第50-56页
   ·酵母裂解方法的评价第50页
   ·自由流电泳预分离馏分的评价第50-52页
   ·不同复杂程度下肽段的质谱图第52-53页
   ·非相邻馏分在复杂程度增加时质谱定量信号的变化第53-55页
   ·共同鉴定到肽段的丰度分析第55-56页
 3. 本章小结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8页
第四章 溶液全酶切和胶上提取方法对肽段质谱可检测性及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影响第58-76页
 1.材料和方法第59-61页
   ·仪器与试剂第59页
   ·样品准备第59页
   ·蛋白质的色谱预分离第59页
   ·分离馏分的SDS-PAGE 制备和胶上提取第59-60页
   ·蛋白质的溶液酶切第60页
   ·LC/MS/MS 数据采集第60页
   ·数据库检索第60-61页
 2. 结果与讨论第61-73页
   ·反相色谱预分离方法的优化第61-64页
   ·蛋白质全酶切和胶上提取第64-65页
   ·LC-LTQ 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搜索第65页
   ·鉴定肽段数量随重复次数增加的趋势第65-66页
   ·蛋白覆盖率的比较第66-68页
   ·鉴定肽段回收率的比较第68-70页
   ·鉴定肽段的比较第70-71页
   ·鉴定肽段的质谱检测频次分布第71-72页
   ·不同肽段的物化属性分析第72-73页
 3. 本章小结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第五章 质谱仪不同灵敏度和扫描速率对肽段可检测性及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影响第76-8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6-78页
   ·化学试剂和药品第76页
   ·仪器第76-77页
   ·样品准备第77页
   ·蛋白质的色谱预分离第77页
   ·蛋白质的溶液酶切第77页
   ·nanoRPLC-ESI-MS/MS 分析第77-78页
   ·数据库检索第78页
 2. 结果与讨论第78-87页
   ·三种质谱对同一样本的分析结果第78-81页
   ·鉴定肽段和蛋白个数随重复次数增加而增长的比较第81-83页
   ·共同鉴定蛋白质的覆盖率对比第83-84页
   ·重复鉴定得到蛋白质的物化属性的比较第84页
   ·重复鉴定中肽段的质谱检测频次分布的统计学分析第84-85页
   ·不同质谱定量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第85-87页
 3. 本章小结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89页
全文总结第89-9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第91-92页
个人简历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波分析在农产品期货问题中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东部落后农村青年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鲁西南李庄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