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学理梳理与发展概说 | 第16-24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学理梳理 | 第16-21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定义及类型 | 第16-17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特性 | 第17-18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功能 | 第18-20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确立的科学依据 | 第20-21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发展含义、动力和趋势 | 第21-24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发展含义 | 第21-22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发展动力 | 第22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发展趋势 | 第22-24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发展历史 | 第24-34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 | 第24-25页 |
1. 历史渊源:我国传统的批评政治文化 | 第24-25页 |
2.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 第25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确立时期 | 第25-27页 |
1. 批评教育法在党和军队的思想建设中的基本确立 | 第26页 |
2. 古田会议决议标志着党的批评教育法理念的基本成熟 | 第26-27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黄金时期 | 第27-30页 |
1. 批评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地位的确立 | 第27-28页 |
2. 批评教育法的原则和方式得到创新发展 | 第28-29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对未来产生的重要影响 | 第29-30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曲折发展时期 | 第30-34页 |
1. 建国初期对批评教育法的延续和发展 | 第30-31页 |
2. 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批评教育法的扭曲运用 | 第31-33页 |
3. 批评教育法扭曲运用产生的恶劣影响 | 第33-34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在新时期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状态分析 | 第34-42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在新时期的发展动力 | 第34-35页 |
1. 改革开放环境下个人、组织、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 第34页 |
2. 摆脱市场经济环境下运用困境的需要 | 第34-35页 |
3. 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 | 第35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 | 第35-38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得到全面恢复 | 第35-36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组织程序规范进一步健全 | 第36-37页 |
3. 批评的过程更为注重民主 | 第37页 |
4. 批评的方式和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 第37-38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在新时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2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地位作用出现了边缘化倾向 | 第38-39页 |
2. 批评顺利有效开展的社会氛围存在一定的缺失 | 第39-40页 |
3. 部分教育者缺乏有效运用批评教育法的综合素质 | 第40页 |
4. 缺乏根植于批评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论指导 | 第40-41页 |
5. 批评方式和艺术的发展滞后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 第41-42页 |
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科学发展的对策思考 | 第42-52页 |
(一) 树立科学批评观,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地位 | 第42-43页 |
1. 树立批评教育是个人、组织、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的思想 | 第42页 |
2. 树立有利于团结发展的批评思想 | 第42-43页 |
3. 树立客观和严谨的批评思想 | 第43页 |
4. 树立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批评教育法思想 | 第43页 |
(二) 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发展的环境 | 第43-45页 |
1. 以党内批评带动社会批评 | 第44页 |
2. 以政府主动接受批评倡导社会批评风气 | 第44-45页 |
(三) 积极探索和创新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方式 | 第45-46页 |
1. 对传统批评教育法方式的科学继承 | 第45页 |
2. 对新时期新载体的利用 | 第45-46页 |
3. 丰富和完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形式 | 第46页 |
(四) 提高教育者有效运用批评教育法的素质 | 第46-49页 |
1. 树立正确的批评教育动机 | 第47页 |
2. 培养教育者运用批评教育法的综合知识素质 | 第47-48页 |
3. 提高教育者灵活运用批评的技巧 | 第48-49页 |
(五)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批评教育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指导 | 第49-52页 |
1. 积极开展对批评实践中形成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的总结 | 第49页 |
2. 加强批评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运用 | 第49-52页 |
结束语 | 第52-54页 |
注释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