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本土论·左翼思潮--当代台湾理论思潮研究(1987-2007)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中文文摘 | 第5-12页 |
| 第1章 导言 | 第12-22页 |
| 一 | 第12-15页 |
| 二 | 第15-17页 |
| 三 | 第17-22页 |
| 第2章 后现代与后殖民话语转换 | 第22-39页 |
| ·“翻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 第22-27页 |
| ·“后现代”论争 | 第27-32页 |
| ·从“后现代”到“后殖民”的话语转换 | 第32-39页 |
| 第3章 台湾后殖民理论思潮 | 第39-78页 |
| ·从“依附理论”到“后殖民论述” | 第40-49页 |
| ·后殖民理论在台湾的兴起 | 第49-59页 |
| ·后殖民论述在台湾的诸种分歧 | 第59-78页 |
| 第4章“殖民现代性”的幽灵 | 第78-101页 |
| ·“殖民现代性”概念的缘起 | 第78-82页 |
| ·从“近代化论争”到“殖民现代性”分析 | 第82-87页 |
| ·“殖民现代性”分析与台湾文学研究 | 第87-95页 |
| ·“殖民现代性”的幽灵 | 第95-101页 |
| 第5章 本土论思潮的形成与演变 | 第101-115页 |
| ·“本土”的歧义 | 第101-104页 |
| ·当代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 | 第104-108页 |
| ·“本土论”的意识形态化 | 第108-111页 |
| ·“本土论”的反思与批判 | 第111-115页 |
| 第6章 传统左翼的声音 | 第115-135页 |
| ·传统左翼的困境与复苏 | 第115-123页 |
| ·“内战·冷战意识形态”与“台湾社会性质论” | 第123-128页 |
| ·“第三世界文学”论的提出与重构 | 第128-132页 |
| ·“杨逵精神”:现代台湾左翼传统的重认与锻接 | 第132-135页 |
| 第7章 后现代与新左翼思潮 | 第135-215页 |
| ·从马克思主义到新马克思主义 | 第135-137页 |
| ·《南方》的“民间社会理论” | 第137-150页 |
| ·《岛屿边缘》:后现代与左翼的结合 | 第150-189页 |
| ·《台社》与民主左翼思潮的形成 | 第189-215页 |
| 第8章 宽容论述如何可能? | 第215-234页 |
| ·“悦纳异己”概念的“冒现” | 第215-217页 |
| ·“悲情意识”与怨恨政治学 | 第217-221页 |
| ·容忍、理解与“大和解” | 第221-222页 |
| ·从“宽容”到“悦纳异己” | 第222-225页 |
| ·“身份无解”与“世界一家” | 第225-227页 |
| ·“对他者的欢迎” | 第227-230页 |
| ·迈向“友爱的政治学”如何可能? | 第230-234页 |
| 结论 | 第234-2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7-2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244-245页 |
| 致谢 | 第245-246页 |
| 个人简历 | 第246-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