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9-18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0-12页 |
三、样本选择与主题的浮现 | 第12-16页 |
四、对本研究的反省 | 第16-18页 |
(一) 对研究者的讨论 | 第16页 |
(二) 对访谈对象的讨论 | 第16-17页 |
(三) 对访谈地区的讨论 | 第17页 |
(四)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贫瘠的大山教育 | 第18-33页 |
一、引子:“姐姐,你自己有电脑?电脑也可以带在身上?” | 第18页 |
二、透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 | 第18-30页 |
(一)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大山教育陷入困境 | 第18-24页 |
(二)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有时候我们是在应付上学 | 第24-27页 |
(三)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家长:学习不好就赶紧出去打工挣钱 | 第27-30页 |
三、观察:大山教育的痛处 | 第30-33页 |
(一) 教育经费:面临严重短缺的社会现实 | 第30-31页 |
(二) 贫困:仍旧是大山永远的痛 | 第31-32页 |
(三) 现象:学校教育无法独自传承本民族文化 | 第32-33页 |
第三部分 大山里的高中教育与大学梦 | 第33-53页 |
一、高中的门槛:门外与门内 | 第33-39页 |
(一) 无缘接受高中教育后 | 第34-36页 |
(二) 高中教育进行时 | 第36-39页 |
二、在考大学的岁月里 | 第39-41页 |
(一) 冲刺的号角——100 天宣誓大会 | 第39-40页 |
(二) 营养、冲刺时期——5、6 月 | 第40-41页 |
三、难圆大学梦 | 第41-46页 |
(一) 高考分数揭晓前后 | 第41-43页 |
(二) 落榜者的的声音:我们的天空都是灰色的 | 第43-44页 |
(三) 落榜者的故事:那刻苦铭心凄凉的夜晚 | 第44-45页 |
(四) 落榜者的无奈:与世隔绝的大山撕毁了我们最后的一丝希望 | 第45-46页 |
四、大学并不是天上人间 | 第46-50页 |
(一) 特困生的生活 | 第46-48页 |
(二) 就业是个难题 | 第48-50页 |
五、有一种观点:读书不值钱 | 第50-53页 |
(一) 发现:考大学在大山遭遇贬值 | 第50页 |
(二) 解析:为什么考大学遭遇贬值论在大山里流行 | 第50-53页 |
第四部分 素质教育与“减负”遭遇大山阻挡 | 第53-65页 |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与“减负” | 第53-55页 |
(一) 素质教育及其由来 | 第53-54页 |
(二) 减负及其由来 | 第54-55页 |
二、评论——素质教育在大山里还没有深入民心现实 | 第55-59页 |
(一) 学生:考试分数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 第55-57页 |
(二) 老师: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第57-58页 |
(三) 家长:不关心什么叫素质教育 | 第58-59页 |
三、分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排斥“减负”原因 | 第59-60页 |
四、面对——“减负”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孩子的“空虚生活” | 第60-62页 |
五、现实——大山里的沉重负担 | 第62-65页 |
第五部分 感悟与分析 | 第65-69页 |
一、恶劣的教育环境是大山教育滞后的原因之一 | 第65-66页 |
二、接受高中教育仍是大山孩子的追逐目标 | 第66页 |
三、考大学仍被认定为走出大山的惟一出路 | 第66-67页 |
四、贫穷落后,是素质教育和“减负”难以在大山实施的主要原因之一 | 第67页 |
五、打工生活在大山里受欢迎 | 第67-68页 |
六、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有些力不从心 | 第68-6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一 | 第72-74页 |
附录二 | 第74-77页 |
附录三 | 第77-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