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8-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二)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 三、中外择校的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一) 国外择校的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二) 中国择校的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一) 义务教育的界定 | 第14-15页 | 
| (二) 择校的界定 | 第15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 (二) 多学科视角研究法 | 第16页 | 
| (三)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六、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择校及其意义 | 第18-25页 | 
| 一、择校的理解 | 第18-20页 | 
| (一) 美国学者对择校理解的代表性观点 | 第19页 | 
| (二) 我国学者对择校理解的代表性观点 | 第19-20页 | 
| (三) 本文对择校的理解 | 第20页 | 
| 二、择校的意义 | 第20-25页 | 
| (一) 择校:防止教育机构“寻租” | 第20-22页 | 
| (二) 择校:完善与创新教育制度的需要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我国择校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 第25-33页 | 
| 一、因教育行政部门引发的择校问题 | 第25-28页 | 
| (一) 择校现象的自发性 | 第26页 | 
| (二) 择校标准的混乱性 | 第26-27页 | 
| (三) 择校资源的有限性 | 第27-28页 | 
| 二、因教育提供者引发的择校问题 | 第28-29页 | 
| (一) 择校的高收费性 | 第28-29页 | 
| (二) 择校收费的隐蔽性 | 第29页 | 
| 三、因教育消费者引发的择校问题 | 第29-33页 | 
| (一) 择校行为的非理性 | 第29-30页 | 
| (二) 择校动机的单一性 | 第30页 | 
| (三) 择校结果的拥挤性 | 第30-33页 | 
| 第四章 我国学生家长择校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 一、教育公平诉求 | 第34-35页 | 
| (一) 择校是教育机会公平的需要 | 第34-35页 | 
| (二) 择校是教育起点公平的需要 | 第35页 | 
| 二、个体参与社会竞争的准备 | 第35-36页 | 
| (一) 择校与个体参与竞争的准备 | 第35-36页 | 
| (二) 择校与个体向上流动的准备 | 第36页 | 
| 三、择校与个人的职业前途的关系 | 第36-37页 | 
| (一) 择校与个人就业机会呈正相关 | 第36-37页 | 
| (二) 择校与个人的职业成就呈正相关 | 第37页 | 
| 四、旧的人才评价和用人制度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我国择校问题的对策探讨 | 第39-45页 | 
| 一、在宏观上,制定合理的择校机制 | 第39-42页 | 
| (一) 允许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以竞争促质量 | 第39-40页 | 
| (二) 赋予家长参与权,以监督和选择促教育质量 | 第40-41页 | 
| (三) 统一择校标准,确保更公平的受教育权 | 第41-42页 | 
| 二、在中观上,确保教育信息畅通以维护多样化的教育利益 | 第42-43页 | 
| 三、在微观上,尊重孩子意愿以落实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