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壹 绪论 | 第8-13页 |
一、话本、《清平山堂话本》及其语料价值 | 第8-10页 |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贰 《清平山堂话本》介词平面描写 | 第13-43页 |
一、引进时间、处所、方向的介词 | 第14-23页 |
二、引进工具或方式的介词 | 第23-25页 |
三、引进对象的介词 | 第25-32页 |
四、引进原因、目的的介词 | 第32-33页 |
五、依凭介词 | 第33-36页 |
六、引进施事、受事的介词 | 第36-39页 |
七、小结 | 第39-43页 |
叁 比较分析 | 第43-49页 |
一、《清平山堂话本》介词与《世说新语》介词的比较 | 第43-45页 |
二、《清平山堂话本》介词与《敦煌变文集》介词的比较 | 第45-46页 |
三、《清平山堂话本》介词与《金瓶梅词话》介词的比较 | 第46-47页 |
四、小结 | 第47-49页 |
肆 结语 | 第49-53页 |
一、《清平山堂话本》介词面貌 | 第49-50页 |
二、比较结果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 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