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课题的背景、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国外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国内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研究状况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8页 |
·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广东省国省道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分析 | 第21-43页 |
·公路及公路养护的概念说明 | 第21-22页 |
·广东省路网概况 | 第22-27页 |
·广东省公路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广东省公路建设概况 | 第23-24页 |
·广东省国省道概况 | 第24-27页 |
·广东省国省道养护管理体制 | 第27-31页 |
·管理机构及职能 | 第27-28页 |
·公路养护管理的组织体系 | 第28-29页 |
·公路部门人员状况 | 第29-31页 |
·养护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 | 第31-37页 |
·养护资金来源情况 | 第31-33页 |
·养护资金使用情况 | 第33-37页 |
·养护资金来源与需求差距 | 第37页 |
·国省道管养情况 | 第37-40页 |
·好路率 | 第37-38页 |
·危险路段及危桥 | 第38-40页 |
·预防性养护与周期性大中修 | 第40页 |
·养护技术现状 | 第40-43页 |
·路基养护 | 第40-41页 |
·路面养护 | 第41页 |
·桥涵养护 | 第41页 |
·养护机械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广东省国省道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第43-49页 |
·现有管理体制问题 | 第43-45页 |
·宏观调控力弱,重建轻养 | 第43-44页 |
·公路部门人员迅速膨胀,加剧了“养人与养路”的矛盾 | 第44页 |
·随意挤占公路养护资金,监管资金不力 | 第44页 |
·政企不分、事企不分,劳动生产率低下 | 第44-45页 |
·道路管养不分离,养护水平每况愈下 | 第45页 |
·养护技术方面问题 | 第45-47页 |
·养护机械主要依赖国产,技术性能低 | 第45页 |
·引进产品的技术创新水平较低 | 第45-46页 |
·公路养护技术理论研究不足 | 第46页 |
·养护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 第46-47页 |
·养护资金方面问题 | 第47-49页 |
·公路等级提高,增加公路养护成本 | 第47页 |
·公路投资回收期长,风险大,导致资金筹集不足 | 第47页 |
·养护效益无法直接呈现,养护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 第47-48页 |
·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扶持不够 | 第48页 |
·公路部门债务沉重,养路费用于还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广东省国省道公路养护发展趋势预测 | 第49-56页 |
·“十一五”期间公路交通发展环境和趋势预测 | 第49-50页 |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公路交通发展目标 | 第50页 |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国省道主要建设任务 | 第50-51页 |
·“十一五”国省道养护数量及所需资金预测 | 第51-52页 |
·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52-56页 |
·从重建轻养、重修轻管向建养并重、修管齐抓转变 | 第52-53页 |
·从只考虑养护工作本身向综合考虑建设和养护转变 | 第53-54页 |
·管理体制从分散逐步向集中统一转变 | 第54页 |
·管养机制从管养一体向管养分离转变 | 第54页 |
·养护工作从传统作业方式向专业化、机械化转变 | 第54-55页 |
·养护工程决策逐步由经验决策转向专家系统决策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发展广东省国省道公路养护对策建议 | 第56-71页 |
·加快改革现行的公路养护体制 | 第56-59页 |
·国省道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思路 | 第56页 |
·养护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措施 | 第56-59页 |
·大力发展收费公路模式 | 第59-62页 |
·继续发展、规范完善收费公路的必要性 | 第60-61页 |
·继续发展、规范完善收费公路的具体措施 | 第61-62页 |
·多渠道加大养护资金投入 | 第62-64页 |
·充分利用民间资本 | 第62-63页 |
·利用贷款 | 第63-64页 |
·发展养护技术 | 第64-66页 |
·发展养护技术的必要性 | 第64页 |
·发展养护技术的措施 | 第64-66页 |
·推进公路养护的市场化 | 第66-71页 |
·公路养护市场化的必要性 | 第66-68页 |
·公路养护市场化措施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