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1-13页 |
·写作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章的结构安排 | 第14页 |
·文章的主要观点与创新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的含义 | 第15-21页 |
·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层次分析 | 第15-18页 |
·内部控制的含义 | 第15页 |
·内部控制的层次分析 | 第15-18页 |
·内部治理的含义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8-21页 |
·内部治理的含义 | 第18-19页 |
·内部治理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的区别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的互动基础分析 | 第21-27页 |
·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的关系界定 | 第21-22页 |
·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的互动基础分析 | 第22-25页 |
·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的思想渊源一致 | 第22-23页 |
·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都遵循成本收益均衡理论 | 第23-24页 |
·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的载体具有一致性 | 第24页 |
·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的控制主体和控制内容上存在交叉 | 第24-25页 |
·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互为实现条件 | 第25-27页 |
·内部控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影响 | 第25页 |
·公司内部治理对内部控制的能动促进作用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的互动优化机理 | 第27-33页 |
·内部控制对内部治理的优化机理 | 第27-30页 |
·内部控制能增强企业契约的完备性 | 第27-28页 |
·内部控制对内部治理机制的优化 | 第28-30页 |
·内部治理对内部控制的优化机理 | 第30-33页 |
·内部治理理论的演进促进内部控制外部化 | 第30-31页 |
·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促进内部控制的供需平衡 | 第31-33页 |
第五章 不同内部治理模式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 | 第33-38页 |
·两种内部治理模式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 | 第33-35页 |
·美英内部治理模式下内部控制的分析 | 第33-34页 |
·日德内部治理模式下内部控制的分析 | 第34-35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38页 |
·我国内部治理结构的特点 | 第35-36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8页 |
第六章 实现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良性互动的措施 | 第38-45页 |
·强化内部控制-基于治理层次的思考 | 第38-41页 |
·公司治理规范必须对内部控制的构建提出基本要求 | 第38-39页 |
·从治理机制构建的角度确立董事会在内控中的核心地位 | 第39-40页 |
·将监事会做实,从治理机制上为内控的实施保驾护航 | 第40页 |
·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从治理机制上为内部控制提供考评 | 第40-41页 |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基于内部控制的思考 | 第41-45页 |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促进内部治理的权利制衡 | 第41-42页 |
·加强内部控制评价机制的执行,完善内部治理的激励机制 | 第42-44页 |
·加强预算控制制度,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的评价机制 | 第44-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