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2-1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9-24页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第20-22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第22-24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一、论文结构 | 第24-2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哈桑与后现代理论 | 第26-79页 |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概念考古 | 第26-33页 |
第二节 现代与后现代论争 | 第33-55页 |
一、新保守主义 | 第34-38页 |
二、后结构主义 | 第38-45页 |
三、新实用主义 | 第45-49页 |
四、新马克思主义 | 第49-55页 |
第三节 “不确定的内在性” | 第55-79页 |
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 第56-70页 |
二、“不确定的内在性” | 第70-79页 |
第三章 “沉默的文学”:后现代主义的先行者 | 第79-120页 |
第一节 先锋派:激进的实验锋芒 | 第79-88页 |
第二节 “沉默”的先锋派文学 | 第88-105页 |
一、“沉默”的隐喻 | 第88-93页 |
二、“沉默”的先锋派 | 第93-100页 |
三、“沉默”的原因 | 第100-105页 |
第三节 沉默中的“愤怒”和“启示” | 第105-120页 |
一、“愤怒的叫喊” | 第106-109页 |
二、“启示的声音” | 第109-111页 |
三、“愤怒需要启示” | 第111-114页 |
四、“沉默”的渊源 | 第114-120页 |
第四章 后现代性的预言 | 第120-165页 |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分期 | 第120-121页 |
第二节 《为芬尼根守灵》:后现代性的预言 | 第121-165页 |
第五章 后现代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 第165-185页 |
第一节 批评的延伸:从文学到文化 | 第165-172页 |
第二节 后现代批评:“超批评”的使命 | 第172-185页 |
一、开放的多元景观 | 第172-176页 |
二、“超批评”的趋势 | 第176-178页 |
三、“超批评”的内涵 | 第178-182页 |
四、批评家的意义 | 第182-18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85-189页 |
附录 | 第18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04-206页 |
后记 | 第206-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