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转C4光合酶基因水稻的光合特性及生理机制研究

目录第1-11页
图表目录第11-13页
缩略语第13-16页
中文摘要第16-19页
英文摘要第19-24页
第一部 分转C_4光合酶基因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第24-47页
 第一章 转C_4光合酶基因水稻及原种的CO_2交换和荧光特性第24-36页
  摘要第24页
  引言第24-2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植物材料第25页
   ·C_4酶活性测定第25-27页
     ·PEPC酶活性测定第26页
     ·PPDK酶活性测定第26页
     ·ME酶活性测定第26页
     ·MDH酶活性测定第26-27页
   ·叶片光—光合曲线测定第27页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第27页
     ·光抑制/光氧化处理第27页
     ·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第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32页
   ·转C_4光合酶基因水稻叶片内的光合酶活性第27-28页
   ·转C_4光合酶基因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第28-30页
   ·转C_4光合酶基因水稻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第30-32页
     ·转C_4光合酶基因水稻的光抑制表现第30-31页
     ·转C_4光合酶基因水稻的光氧化表现第31-32页
  3 讨论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6页
 第二章 构建类似C_4水稻的关键因子第36-47页
  摘要第36页
  引言第36-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植物材料第37页
   ·实验方法第37-40页
     ·C_4酶活性测定第37-38页
       ·PEPC酶活性测定第37页
       ·PPDK酶活性测定第37-38页
       ·ME酶活性测定第38页
       ·MDH酶活性测定第38页
     ·光合速率测定第38页
     ·活性氧代谢指标的测定第38-40页
       ·超氧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第39页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第39页
       ·O_2(?)产生速率测定第39-40页
       ·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第40页
       ·蛋白质的含量测定第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43页
   ·转C_4光合酶基因水稻叶片内的光合酶活性第40页
   ·转C_4基因水稻在高光强下的光合速率第40-41页
   ·ATP处理对不同转C_4基因水稻叶切片光合放氧速率的影响第41-42页
   ·不同转C_4基因水稻的光氧化特性第42-43页
  3 讨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第二部分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第47-72页
 第三章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能力及光保护效应第47-60页
  摘要第47页
  引言第47-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51页
   ·植物材料第48页
   ·测定地点一天中光强和温度的日变化第48-49页
   ·光合放氧测定及DCDP的应用第49页
     ·叶片光合放氧速率的测定第49页
     ·抑制剂DCDP的应用第49页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第49页
   ·活性氧代谢指标的测定第49-51页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49-50页
     ·超氧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第50页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第50页
     ·O_2~T产生速率测定第50页
     ·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第50-51页
   ·505nm处吸光值日变化的测定第5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1-55页
   ·自然条件和光抑制条件下DCDP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第51-52页
   ·不同基因型水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第52-54页
   ·转PEPC基因水稻活性氧清除相关的酶活性的日变化第54-55页
  3 讨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第四章 转PEPC基因水稻种质的稳定光合生理特性第60-72页
  摘要第60页
  引言第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64页
   ·植物材料第60-61页
   ·PEPC酶活性测定第61页
   ·光抑制/光氧化处理第61页
   ·生理特性测定方法第61-64页
     ·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第61页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第61-62页
     ·活性氧代谢关键酶的测定第62-63页
       ·超氧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第62页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第62页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62-63页
     ·有关活性氧化代谢指标的测定第63页
       ·O_2~T产生速率测定第63页
       ·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第63页
     ·~(14)CO_2的固定和中间代谢产物的检测第63-64页
     ·稳定碳同位素比的测定第6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4-68页
   ·转PEPC基因水稻是C_3植物,还是C_4植物?第64-65页
   ·转PEPC基因水稻光合特性的表现第65-66页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抑制表现第66-67页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氧化表现第67-68页
  3 讨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第三部分 转PEPC基因水稻花粉株系的光合生理特性第72-111页
 第五章 转PEPC基因水稻花粉株系不同生育期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第72-82页
  摘要第72页
  引言第72-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植物材料第73-74页
     ·转PEPC基因水稻的定向选育第73页
     ·JAAS45花粉株系的获得第73-74页
   ·实验方法第74页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74页
     ·叶片表观光合速率的测定第7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4-78页
   ·JAAS45与父母本不同生育期叶片单位叶面积色素含量的比较第74-76页
   ·JAAS45与父母本不同生育期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第76-77页
   ·JAAS45与父母本不同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第77-78页
  3 讨论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第六章 转PEPC基因水稻花粉株系的抗光氧化特性第82-95页
  摘要第82页
  引言第82-8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3-86页
   ·植物材料第83-84页
     ·转PEPC基因水稻的定向选育第83页
     ·JAAS45花粉株系的获得第83-84页
   ·光氧化处理第84页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84页
   ·酶活性测定第84-85页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第84-85页
     ·超氧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第85页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85页
   ·有关活性氧指标的测定第85-86页
     ·O_2~T产生速率测定第85页
     ·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第85-86页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第8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6-90页
   ·光氧化处理过程中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86-87页
   ·光氧化处理过程中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第87-88页
   ·光氧化处理过程中叶片活性氧的积累第88-89页
   ·光氧化处理过程中叶片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变化第89-90页
  3 讨论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第七章 转PEPC基因水稻花粉株系的光合生理遗传特点第95-111页
  摘要第95页
  引言第95-9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6-99页
   ·植物材料第96页
     ·转PEPC基因水稻的定向选育第96页
     ·JAAS45花粉株系的获得第96页
   ·转育植株目的基因的检测第96-97页
   ·PEPC活性的测定第97页
   ·叶片CO_2气体交换速率测定第97-98页
     ·自然条件下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第97页
     ·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第97页
     ·四碳酸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测定第97-98页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第98页
     ·光抑制/氧化处理第98页
     ·四碳酸处理的叶片叶绿素荧光测定第98页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第98页
   ·稳定碳同位素比的测定第98-9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9-106页
   ·分子标记检测第99页
   ·JAAS45、9516和PC的PEPC活性第99-100页
   ·JAAS45、PC和9516的光-光合曲线的比较第100页
   ·在自然条件下,JAAS45、9516和PC的饱和光合速率变化第100-101页
   ·JAAS45、PC和9516的光抑制和光氧化特性第101-103页
   ·JAAS45、PC和9516的C_4光合微循环第103-105页
     ·OAA、MA和PEP分别对叶片CO_2气体交换的影响第103-104页
     ·OAA、MA、PEP分别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104-105页
   ·花粉株系JAAS45仍是C_3植物第105-106页
  3 讨论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1页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运用C_4光合机理,提高C_3植物的光合速率第111-141页
 1 光合作用的C_3途径和C_4途径第111-113页
 2 C_4光合途径在C_3植物中的表达第113-121页
   ·C_3植物中C_4途径代谢酶特性研究第114-116页
   ·C_4途径的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第116-118页
   ·影响C_4途径在C_3植物中的表达的因素第118-119页
     ·环境因子的影响第118页
     ·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第118-119页
   ·C_4途径在C_3植物中作用机理的探讨第119-121页
     ·碳酸酐酶(CA)作用机理第119页
     ·叶绿体是CO_2的浓缩部位第119-120页
     ·C_4循环途径第120-121页
 3 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C_3植物光合效率的可行性第121-122页
 4 C_4途经基因转C_3植物的基因工程研究第122-132页
   ·C_4植物中位于叶肉细胞的C_4酶第123-128页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PEPC)第123-126页
       ·PEPC转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23-125页
       ·PEPC转基因的生理效应第125-126页
     ·丙酮酸双激酶基因(PPDK)第126-128页
       ·PPDK转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26-127页
       ·PPDK转基因的生理效应第127-128页
   ·位于C_4植物鞘细胞的酶第128-129页
     ·NADP—ME第128-129页
     ·PEP—羧激酶(PEP—CK)第129页
   ·位于C_4植物鞘细胞的酶第129-132页
     ·NADP—ME第129-130页
     ·PEP—羧激酶(PEP—CK)第130-132页
   ·多基因的共表达第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2004年9月—2007年4月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类2R1T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下一篇:“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