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治理结构论 | 第13-14页 |
2、组织结构论 | 第14页 |
3、激励结构论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15页 |
一、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 第15-20页 |
(一) 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 | 第15-17页 |
(二) 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 第17-19页 |
(三) 施科尔斯和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 | 第19-20页 |
二、中国早期证券公司衰亡的表现 | 第20-24页 |
(一) 中国早期证券公司财务指标恶化 | 第20-22页 |
1、盈利能力不强 | 第20-21页 |
2、抗风险能力较弱 | 第21页 |
3、资产质量不高 | 第21-22页 |
4、流动性风险较大 | 第22页 |
(二) 中国早期证券公司接连被处置 | 第22-24页 |
1、我国已有法律对公司及证券公司处置的一些规定 | 第22页 |
2、正在制定的《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对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程序的设定 | 第22-23页 |
3、近年来证券公司被处置的情况 | 第23-24页 |
三、中国早期证券公司衰亡的直接原因 | 第24-29页 |
(一) 中国早期证券公司衰亡的直接原因是亏损 | 第24-26页 |
(二) 中国早期证券公司2001-2005 年亏损严重 | 第26页 |
(三) 中国早期证券亏损的具体构成 | 第26-29页 |
1、经纪业务亏损 | 第26-27页 |
2、自营业务亏损 | 第27-28页 |
3、投行业务亏损 | 第28页 |
4、委托理财业务亏损 | 第28-29页 |
四、中国早期证券公司衰亡的内在机理 | 第29-37页 |
(一) 经纪业务亏损的内在机理 | 第29-31页 |
1、佣金最高上限向下浮动制度实施 | 第29-30页 |
2、股市低迷,交投冷谈 | 第30页 |
3、经纪业务成本刚性 | 第30-31页 |
(二) 自营亏损内在机理分析 | 第31-33页 |
1、系统性风险---2001 年6 月份始至2005 年6、7 月止的下跌行情 | 第31页 |
2、证券公司的违规经营加大了自营业务的风险 | 第31-32页 |
3、包销证券被迫自营 | 第32-33页 |
(三) 投行业务亏损的内在机理 | 第33-35页 |
1、股市下跌,公司改变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计划 | 第33-34页 |
2、两年内,两次新股发行暂停 | 第34-35页 |
(四) 委托理财亏损的内在机理 | 第35-37页 |
1、滞后的监管 | 第35-36页 |
2、逐利的券商和委托人以及商业银行 | 第36页 |
3、下跃的股市 | 第36-37页 |
五、中国早期证券公司衰亡的深层次原因 | 第37-40页 |
(一) 缺少管理风险的工具 | 第37-38页 |
1、缺少证券公司管理非系统性风险的工具 | 第37页 |
2、缺少证券公司管理系统性风险的工具 | 第37-38页 |
(二) 缺少信用交易制度 | 第38页 |
1、缺少卖空机制 | 第38页 |
2、缺少融资制度 | 第38页 |
(三) 市场环境不完善,市场主体不成熟 | 第38-39页 |
1、市场环境不完善 | 第38-39页 |
2、市场主体不成熟 | 第39页 |
(四) 新股增发方式存在缺陷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