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颗历险而受伤的灵魂 | 第1-28页 |
| ·“诗”的一生 | 第14-18页 |
| ·研究述评 | 第18-22页 |
| ·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 2 “花一般的罪恶”——英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观察一种 | 第28-41页 |
| ·英国现代主义诗歌:一次命名 | 第28-35页 |
| ·代表诗人、批评家 | 第35-41页 |
| 3 “文学的旅行”——英国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传播:西南联大(1935—1940) | 第41-50页 |
| ·西南联大的课程设置 | 第42-45页 |
| ·联大师生的译介热情 | 第45-50页 |
| 4 “人群中湿漉漉的花瓣”——穆旦与意象派 | 第50-58页 |
| ·意象派的由来 | 第50-53页 |
| ·穆旦与意象派 | 第53-58页 |
| 5 “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穆旦与艾略特 | 第58-76页 |
| ·“非个性化”理论的接受 | 第59-61页 |
| ·意象的移植 | 第61-66页 |
| ·“荒原”意识的渗透 | 第66-70页 |
| ·艺术技巧的借鉴 | 第70-76页 |
| 6 “诗坛的顽童”——穆旦与奥登 | 第76-87页 |
| ·介入时代的左倾立场 | 第78-81页 |
| ·新诗现代化的艺术追求 | 第81-87页 |
| 7“翻译即叛逆”——《英国现代诗选》的翻译考察 | 第87-98页 |
| ·穆旦诗译概说 | 第87-90页 |
| ·现代主义诗译的变异 | 第90-98页 |
| 8 “我长大在古诗词的山水里”——中国传统文化与穆旦接受英国现代主义 | 第98-111页 |
| ·儒家感时忧国情结的渗透 | 第99-102页 |
| ·道家“天人合一”理想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 ·中国古典文学的浸染 | 第104-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