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9页 |
| 一、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为五四宪法的制定奠定基础 | 第9-35页 |
| (一)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颁布 | 第10-16页 |
| 1、新旧政协的历史回顾 | 第10-11页 |
| 2、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 第11-13页 |
| 3、《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 4、《共同纲领》的地位和影响 | 第14-16页 |
| (二) 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第16-25页 |
|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创建 | 第16-18页 |
| 2、人民代表会议的普遍建立 | 第18-20页 |
| 3、废除旧法制,创建新法制 | 第20-23页 |
|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实施 | 第23-25页 |
| (三) 《选举法》的颁行 | 第25-30页 |
| 1、《选举法》的制定背景和经过 | 第26-28页 |
| 2、《选举法》的特点和内容 | 第28-29页 |
| 3、民主普选制度的实行 | 第29-30页 |
| (四)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五四宪法的诞生 | 第30-35页 |
|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 第30-31页 |
| 2、五四宪法的诞生及其内容体系 | 第31-33页 |
| 3、五四宪法的特点和意义 | 第33-35页 |
| 二、五四宪法推动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继续发展 | 第35-53页 |
| (一)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第35-39页 |
| 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国家机构的建立 | 第35-37页 |
|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 第37-39页 |
| (二) 国家立法体制与司法制度的基本确立 | 第39-45页 |
| 1、立法体制的初步确定 | 第39-40页 |
| 2、立法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 第40-42页 |
| 3、司法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 第42-45页 |
| (三)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加强 | 第45-49页 |
| 1、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的准备与召开 | 第45-47页 |
|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制定 | 第47-49页 |
| (四) 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 | 第49-53页 |
|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宪法化 | 第49-51页 |
| 2、民族自治政权建设的新成就 | 第51-53页 |
| 三、五四宪法与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53-74页 |
| (一) 五四宪法的实施与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问题 | 第54-61页 |
|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作过程中的条件制约 | 第54-55页 |
| 2、法制建设陷入低谷 | 第55-56页 |
| 3、民主精神和法制原则日益削弱 | 第56-58页 |
| 4、以党代政、以党代法体制逐步确立 | 第58-59页 |
| 5、党外监督和多党合作流于形式 | 第59-61页 |
| (二) 原因分析之一:五四宪法自身的局限性 | 第61-68页 |
| 1、五四宪法的阶段性 | 第61-62页 |
| 2、五四宪法的政策性 | 第62-64页 |
| 3、宪法选择模式的单一性 | 第64-66页 |
| 4、宪法实施缺乏系统的制度保障 | 第66-68页 |
| (三) 原因分析之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 | 第68-74页 |
| 1、宪政理念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悖逆 | 第68-70页 |
| 2、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 第70-71页 |
| 3、党政合一政治局面的消极影响 | 第71-72页 |
| 4、制宪者法律工具主义的认识误区 | 第72-74页 |
| 结语 | 第74-80页 |
| 参考资料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