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

古今方位表达方式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8页
绪论第8-11页
第1章 关于“P+N+(X)”结构第11-16页
   ·“P+N+(X)”方位性质的认定第11页
   ·与处所表达式的区别与联系第11-13页
   ·关于方位名词的隐现第13页
   ·古代汉语中方位词的数量第13-14页
   ·特殊的“P+中+N”结构第14-16页
第2章 P+N+(X)结构的历时考察第16-37页
   ·先秦汉语中的“P+N+(X)”第16-19页
     ·“于+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16-17页
     ·“自+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17-18页
     ·“从+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18页
     ·“由+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18-19页
     ·“在+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19页
   ·两汉时期汉语中的“P+N+(X)”第19-22页
     ·“于+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19-20页
     ·“自+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20-21页
     ·“从+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21页
     ·“在+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21-2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中的“P+N+(X)”第22-26页
     ·“于+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22-23页
     ·“从+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23-24页
     ·“在+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2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X”的虚化第24-25页
     ·魏晋时期“P+N+(X)”结构的新变化第25-26页
   ·唐五代时期汉语中的“P+N+(X)”第26-29页
     ·“于+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26-27页
     ·“从+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27-28页
     ·“向+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28页
     ·“在+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28-29页
   ·宋代汉语中的“P+N+(X)”第29-31页
     ·“于+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29-30页
     ·“从+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30-31页
     ·“由+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31页
     ·“在+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31页
   ·元明时期汉语中的“P+N+(X)”第31-34页
     ·“在+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32页
     ·“向+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32-33页
     ·“从+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33页
     ·“于+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33页
     ·元代汉语中方位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第33-34页
   ·现代汉语中的“P+N+(X)”结构第34-36页
     ·“从+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34-35页
     ·“在+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35-36页
     ·“向+N+(X)"使用情况及特点第36页
   ·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P+N+(X)”结构的位置变化第37-48页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几个问题第37-39页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第37页
     ·本章中涉及的认知语言学的几个概念和原则第37-39页
   ·“P+N+(X)”方位表达方式句法位置的认知解释第39-44页
     ·表起始方位的“P+N+(X)”结构句法位置的认知解释第39-40页
     ·表发生地点的“P+N+(X)”结构句法位置的认知解释第40-42页
     ·表归结方位的“P+N+(X)”结构句法位置的认知解释第42页
     ·“在+N+(X)+VP”和“VP+在+N+(X)”第42-44页
   ·先秦汉语中“于+N+(X)”结构单一位置的解释第44-48页
     ·关于抽象原则第44-45页
     ·从抽象原则到临摹原则第45页
     ·适用原则改变的深层次原因第45-48页
第4章 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P+N+(X)”结构第48-59页
   ·关于语言类型学的几个问题第48-49页
     ·什么是语言类型学第48页
     ·Greenberg和语序类型学第48-49页
     ·介词语序的重要性及与本文的关系第49页
   ·语言类型学视野下“P+N+(X)”结构的位置变化第49-53页
     ·空间方位表达方式的类型第49-51页
     ·典型SVO型语言方位结构的位置第51页
     ·位置变化是否会对汉语类型归属造成影响第51-52页
     ·对一些“N+于+V”形式的解释第52-53页
   ·前移过程中方位词的变化及其解释第53-59页
     ·前移过程中方位词的变化第53-55页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第55-59页
结语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独创性声明第68页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68-69页
详细摘要第69-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阴阳气血配穴法针刺治疗失眠症及其对多导睡眠图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人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