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7页 |
·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本文的研究中心内容 | 第8页 |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不对称信息理论 | 第8-9页 |
·逆向选择理论 | 第9-10页 |
·逆向选择理论应用于信贷市场的研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现有理论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足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博弈论方法 | 第13-14页 |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 第14页 |
·定性与定量结合 | 第14页 |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 第15页 |
·本文所作工作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的形成机理及信贷配给 | 第17-25页 |
·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与信贷配给制 | 第17-19页 |
·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 第17页 |
·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给 | 第17-19页 |
·信贷市场逆向选择以及信贷配给形成的模型推导 | 第19-23页 |
·银行实行信贷配给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弊端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商业银行逆向选择风险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 | 第25-55页 |
·信号传递博弈 | 第25-28页 |
·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与信号传递模型 | 第25-26页 |
·信号传递模型的相关假设 | 第26-27页 |
·信号传递模型均衡分析 | 第27-28页 |
·信号传递模型应用于信贷市场 | 第28-46页 |
·信贷市场信号传递模型的相关假设 | 第28-30页 |
·有法律保障下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 | 第30-36页 |
·有法律保障下银行与企业的得益 | 第30-31页 |
·有法律保障下信号传递博弈的分离均衡分析 | 第31-36页 |
·法律保障不足下的信号传递博弈分析 | 第36-46页 |
·法律保障不足下银行与企业的得益 | 第36-37页 |
·法律保障不足下信号传递博弈的分离均衡分析 | 第37-39页 |
·法律保障不足下促成分离均衡的机制设计 | 第39-46页 |
·信号传递理论应用于某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 | 第46-54页 |
·案例简介 | 第46页 |
·实证方法简介 | 第46-48页 |
·样本和变量说明 | 第48-49页 |
·判别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本分析的不足之处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商业银行逆向选择风险的信号甄别博弈分析 | 第55-62页 |
·信号甄别模型 | 第55-56页 |
·信号甄别模型应用于信贷市场 | 第56-60页 |
·信贷市场信号甄别模型的相关假设 | 第56-57页 |
·有法律保障下的信号甄别博弈分析 | 第57-59页 |
·信号甄别模型分离均衡 | 第57-58页 |
·促成分离均衡的合同设计 | 第58-59页 |
·法律保障不足下促成分离均衡的措施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商业银行逆向选择风险防范的对策 | 第62-67页 |
·设计适当的合同条款促成分离均衡 | 第62-63页 |
·提高银行的反伪装能力促成分离均衡 | 第63页 |
·引入信贷担保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 | 第63-64页 |
·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 第64-65页 |
·对传递虚假信息的企业设置具有可信性的惩罚条款 | 第65页 |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联合打击企业伪造信息以及营造诚信环境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