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流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1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 | 第12页 |
·计算机模拟方法 | 第12页 |
·主要结论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分流区车辆运行数据的调查与分析 | 第13-20页 |
·调查目的 | 第13页 |
·调查内容 | 第13页 |
·调查方案设计 | 第13-15页 |
·调查点的选择 | 第13-14页 |
·观测设备的选用 | 第14页 |
·调查仪器的布设 | 第14-15页 |
·调查数据的处理 | 第15-20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5页 |
·数据处理结果 | 第15-20页 |
第三章 分流区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20-38页 |
·分流区交通量特性分析 | 第20-22页 |
·减速车道交通量随距离的变化 | 第20-21页 |
·分流区主线车道交通量随距离的变化 | 第21-22页 |
·分流区车头时距特性分析 | 第22-26页 |
·减速车道车头时距随距离的变化 | 第23-24页 |
·分流区主路车道车头时距随距离的变化 | 第24-26页 |
·分流区速度、减速度特性分析 | 第26-27页 |
·分流区速度特性 | 第26-27页 |
·减速车道减速度特性 | 第27页 |
·分流区车辆分流特性 | 第27-32页 |
·分流车辆进入外侧车道分布规律 | 第28页 |
·分流区分流点的位置分布 | 第28-30页 |
·分流区分流点与车型关系分析 | 第30-32页 |
·分流区交通流特性三参数关系分析 | 第32-38页 |
·分流区三参数的数学模型 | 第32-33页 |
·分流区车辆速度-流量变化特征 | 第33-34页 |
·分流区车辆速度-密度变化特征 | 第34-36页 |
·分流区密度-流量变化特征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分流区主线延误分析 | 第38-47页 |
·分流区车辆排队延误分析 | 第38-39页 |
·分流区延误理论研究 | 第39-45页 |
·分流车辆在减速车道排队的延误模型 | 第39-40页 |
·分流车辆与直行车辆混合排队的延误模型 | 第40-45页 |
·分流区系统延误图解分析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分流区通行能力分析 | 第47-54页 |
·通行能力常用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HCM2000 通行能力模型法 | 第47-48页 |
·数据回归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第48页 |
·分流区通行能力分析 | 第48-54页 |
·分流区车辆运行分析 | 第49-50页 |
·分流区通行能力模型 | 第50-54页 |
第六章 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仿真应用 | 第54-61页 |
·交通仿真概述 | 第54页 |
·交通仿真软件 | 第54-55页 |
·仿真软件的选取 | 第54-55页 |
·TSIS软件的介绍 | 第55页 |
·互通立交出口匝道交通仿真 | 第55-58页 |
·交通仿真过程 | 第55-56页 |
·高速公路分流区交通仿真 | 第56-57页 |
·城市道路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特性仿真 | 第57-58页 |
·分流区延误模型的标定与验证 | 第58-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1-63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1页 |
·创新点 | 第61页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分流区实地照片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加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