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南京市国土局档案库、停车场基坑支护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第10页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0-15页
     ·基坑支护结构的类型及适用条件第10-11页
     ·基坑支护设计计算第11-12页
     ·设计荷载取值第12-13页
     ·单支点及双排桩支护结构计算模型选取和研究第13-14页
     ·基坑变形和环境效应的研究第14-15页
   ·存在的问题第15页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依托的工程背景第16-19页
   ·工程概况第16-18页
     ·基坑挖深及周边环境情况第16页
     ·工程地质条件第16-17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17-18页
   ·本工程的重点、难点分析第18-19页
     ·土质条件差第18页
     ·环境条件苛刻第18页
     ·基坑南侧国土局老办公楼支护桩的利用第18页
     ·计算模型选择第18-19页
       ·西侧、北侧、东侧第18页
       ·南侧第18页
       ·双排桩加单点支撑计算模型第18-19页
第三章 南京市国土局档案库、停车场基坑支护设计方案选择第19-24页
   ·基坑设计的原则第19页
     ·安全性原则第19页
     ·经济性原则第19页
     ·便利性原则第19页
   ·本次基坑支护设计的依据第19页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选择第19-24页
     ·地下水的处理第19-20页
     ·基坑支护方案第20-22页
     ·基坑监测第22-23页
     ·预防及应急措施第23-24页
第四章 单支点支护结构设计理论及计算第24-41页
   ·设计理论第24-31页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中的极限平衡法第24-26页
       ·水平荷载标准值第24页
       ·水平抗力标准值第24页
       ·支撑力及嵌固深度第24-26页
     ·《建筑基坑技术规程》中的弹性支点法第26-29页
     ·《南京地区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单支点支护结构计算方法第29-30页
     ·结构计算第30-31页
   ·设计计算第31-41页
     ·基坑南侧东段设计计算第31-34页
     ·基坑东侧、北侧设计计算结果汇总第34-36页
     ·基坑西侧设计计算结果汇总第36-38页
     ·支护桩配筋计算第38-39页
     ·砼支撑设计计算第39-40页
     ·立柱桩计算第40页
     ·抗管涌验算第40页
     ·抗隆起验算第40-41页
第五章 双排桩加单层支撑复合支护结构设计理论研究及计算第41-49页
   ·双排桩加单层支撑复合支护结构设计理论第41-44页
     ·设计模型的建立第41页
     ·支护桩顶水平支撑力计算第41页
     ·双排桩土压力分布第41-44页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内力分析模型第44页
   ·复合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第44-49页
     ·双排桩土压力分配第44-46页
     ·支护桩内力求解第46-47页
     ·支护桩配筋计算第47-49页
第六章 应用北京理正软件进行数值分析第49-81页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第49-59页
     ·有限元方法主要的基本特点和优越性第49页
     ·有限元法分析的特点第49页
     ·有限元法求解的一般步骤第49-52页
     ·岩土体弹性非线性模型第52-53页
     ·弹性非线性问题有限元分析第53-59页
   ·应用北京理正软件进行单元分析计算第59-81页
     ·东侧、北侧计算第59-66页
     ·西侧计算第66-70页
     ·南侧东段计算第70-75页
     ·南侧西段计算结果第75-81页
第七章 基坑开挖特性的研究第81-100页
   ·基坑监测方案第81-86页
     ·施工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第81页
     ·监测内容第81页
     ·监测点的布置第81页
     ·监测仪器埋设方法与计划第81-82页
     ·基坑监测方法第82-84页
     ·预测与预报第84-85页
     ·监测资料整理与信息反馈第85-86页
   ·基坑实测及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第86-96页
     ·支护桩桩顶位移及深层位移第86-92页
     ·支护桩外侧地面、道路、建筑物沉降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的分析比较第92-96页
     ·支撑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的分析比较第96页
   ·参数反演第96-100页
     ·反分析方法研究的发展第96-97页
     ·反分析的基本方法第97-98页
     ·结合实测资料进行参数反演第98-10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结论第100页
   ·展望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堤坝渗漏的综合示踪方法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
下一篇:互通立交分流区交通流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