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8-13页 |
(一) 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1页 |
(二)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我国犯罪前科报告制度引发的法律思考 | 第13-30页 |
(一) 我国犯罪前科报告制度 | 第13-16页 |
(二) 犯罪标签理论概述 | 第16-18页 |
(三)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评析 | 第18-23页 |
(四) 犯罪前科报告制度与未成年人犯罪之再社会化 | 第23-30页 |
1. 犯罪之再社会化 | 第23-26页 |
2. 前科报告制度与未成年人犯罪再社会化之矛盾冲突 | 第26-30页 |
二、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应予消灭 | 第30-45页 |
(一) 未成年人犯罪之罪与罚 | 第30-34页 |
(二)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之正当性辩护 | 第34-43页 |
(三)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应予消灭 | 第43-45页 |
三、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想 | 第45-55页 |
(一) 国内外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发展及启示 | 第45-47页 |
(二)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想 | 第47-55页 |
1.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形式 | 第48-49页 |
2.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后的法律后果 | 第49-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