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的理解与适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导论 | 第11-20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设立的理论基础 | 第20-32页 |
(一) 法益保护提前理论 | 第20-24页 |
1. 法益保护的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 提前控制交通风险以保护法益 | 第22-24页 |
(二) 二元的行为无价值理论 | 第24-27页 |
1. 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述评 | 第24-26页 |
2. 醉酒驾驶入罪的"二元论"立场 | 第26-27页 |
(三)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 第27-32页 |
1. 原因自由行为可罚的理论根据 | 第27-30页 |
2. 醉酒驾驶具有原因自由的可罚性 | 第30-32页 |
二、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 | 第32-55页 |
(一) 客体方面要件 | 第32-36页 |
1. 同类客体为"公共安全" | 第32-34页 |
2. 直接客体为交通秩序 | 第34-36页 |
(二) 客观方面要件 | 第36-49页 |
1. "道路"的界定 | 第36-38页 |
2. "醉酒"的界定 | 第38-44页 |
3. "驾驶"的界定 | 第44-45页 |
4. "机动车"的界定 | 第45-46页 |
5. 本罪属于抽象危险犯 | 第46-49页 |
(三) 主体方面要件 | 第49-51页 |
1. 主体为一般主体 | 第49页 |
2. 关于主体的争议及辨正 | 第49-51页 |
(四) 主观方面要件 | 第51-55页 |
1. 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 | 第51-53页 |
2. 本罪罪过的具体分析 | 第53-55页 |
三、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的刑罚设置 | 第55-59页 |
(一) 醉酒驾驶犯罪刑罚的域外考察 | 第55-56页 |
1. 对醉酒驾车和饮酒驾车区别刑罚 | 第55-56页 |
2. 附加资格刑和罚金刑 | 第56页 |
3. 多规定保安处分措施 | 第56页 |
(二) 我国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刑罚的议评 | 第56-59页 |
1. 对主刑的议评 | 第56-57页 |
2. 对附加刑的议评 | 第57-59页 |
四、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的司法认定 | 第59-70页 |
(一) 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分 | 第59-61页 |
1. 罪过不同 | 第59-60页 |
2. 主体不同 | 第60页 |
3. 规制对象不同 | 第60页 |
4. 实行行为不同 | 第60-61页 |
5. 行为性质不同 | 第61页 |
(二) 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分 | 第61-63页 |
1. 罪过不同 | 第61页 |
2. 主体不同 | 第61-62页 |
3. 规制对象不同 | 第62页 |
4. 行为不同 | 第62页 |
5. 行为性质不同 | 第62-63页 |
6. 法定刑不同 | 第63页 |
(三) 与交通肇事罪的竞合 | 第63-64页 |
1. 一般情况下不存在竞合 | 第63-64页 |
2. 特殊情况下的竞合 | 第64页 |
(四) 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 | 第64-66页 |
1. 竞合存在之可能 | 第64-65页 |
2. 竞合时的特殊处理方式 | 第65-66页 |
(五) 刑法应对醉酒驾驶行为的体系梳理 | 第66-70页 |
1. 第一层级—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 | 第66-67页 |
2. 第二层级—交通肇事罪 | 第67-68页 |
3. 第三层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第68-70页 |
五、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的执法困局 | 第70-77页 |
(一) 具体适用中的执法困境 | 第70-73页 |
1. 成本高与执行难 | 第70-71页 |
2. 证据收集难 | 第71-72页 |
3. 监管场所不堪重负 | 第72-73页 |
(二) 执法困境的破局建议 | 第73-77页 |
1. 适用统一标准 | 第73-74页 |
2. 充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 | 第74页 |
3. 优化司法程序 | 第74-75页 |
4. 合理控制刑罚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