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4页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一) 现代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 | 第9页 |
(二) 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第9-11页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一)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一、国际教育信息化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 第14页 |
二、中美教育信息化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 第14-15页 |
三、中美信息技术标准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 | 第15-16页 |
第三章 中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比较研究 | 第16-39页 |
一、中美两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目标的比较 | 第16-21页 |
(一) 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目标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二) 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目标的研究 | 第17-21页 |
(三) 中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的共性与差异 | 第21页 |
二、中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指导理论的比较 | 第21-25页 |
(一) 系统理论的指导 | 第22页 |
(二) 各种学习理论的指导 | 第22-24页 |
(三) 现代课程理论 | 第24页 |
(四)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 第24-25页 |
三、中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的比较 | 第25-30页 |
(一) 我国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的研究 | 第25-26页 |
(二) 美国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的研究 | 第26-27页 |
(三) 中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的共性与差异 | 第27-30页 |
四、中美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宏观政策与支持保障的比较 | 第30-35页 |
(一) 我国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政策与支持措施 | 第30-32页 |
(二) 美国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政策与支持措施 | 第32-34页 |
(三) 中美对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支持保障的共性与差异 | 第34-35页 |
五、其他相关层面的比较 | 第35-39页 |
(一) 对整合实施者和参与者的理解的比较 | 第35页 |
(二) 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的比较 | 第35-36页 |
(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的比较 | 第36-37页 |
(四) 整合的研究范式的比较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中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各自的特点和问题 | 第39-43页 |
一、中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共同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一) 都存在对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的两种极端认识 | 第39页 |
(二) 教师进行技术整合的一些困难 | 第39页 |
(三) 都存在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问题 | 第39-40页 |
二、美国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特点 | 第40-41页 |
(一)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得到全方位的支持 | 第40页 |
(二) 良好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基础 | 第40页 |
(三) 技术整合的目标融于学科课程标准中 | 第40页 |
(四) 信息技术整合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 第40-41页 |
三、我国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一) 发展速度快,整合模式和方法有中国特色 | 第41页 |
(二)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不完全 | 第41页 |
(三) 过于热衷信息技术使用和追求“高”技术 | 第41页 |
(四) 整合中信息技术的作用认识片面 | 第41-42页 |
(五) 对整合教学的评价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中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比较对我们的启示 | 第43-47页 |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43-44页 |
二、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研究 | 第44-45页 |
三、加强建设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师资队伍 | 第45页 |
四、加大投入,继续探索和发扬中国特色的整合之路 | 第45-47页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一、课题研究的结论 | 第47页 |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