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5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5-25页 |
| ·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 ·盐沼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 第16-18页 |
| ·河口盐沼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替 | 第18-19页 |
| ·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 | 第19-22页 |
| ·河口尺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 第22-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 ·研究方案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盐沼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 第25-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6页 |
| ·采样方法及样品处理 | 第26-27页 |
| ·类群及生活型划分 | 第27页 |
|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 ·种类及生活型组成 | 第28-30页 |
| ·密度和生物量 | 第30-31页 |
| ·不同生境物种多样性 | 第31-32页 |
| ·群落聚类与排序 | 第32-33页 |
| ·讨论 | 第33-36页 |
| ·盐沼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盐沼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 第34-35页 |
| ·大型底栖动物的选择性分布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沙洲岛屿盐沼湿地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演替 | 第36-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6页 |
| ·采样方法及样品处理 | 第36-37页 |
| ·类群及生活型划分 | 第37页 |
|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 ·种类及生活型组成 | 第38-41页 |
| ·密度和生物量 | 第41页 |
| ·不同植被带物种多样性 | 第41-42页 |
| ·群落聚类与排序 | 第42-44页 |
| ·讨论 | 第44-47页 |
| ·演替先锋阶段及其生境特征 | 第44页 |
| ·演替中间阶段及其生境特征 | 第44-45页 |
| ·演替最高阶段及其生境特征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初探 | 第47-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7页 |
| ·采样方法及样品处理 | 第47-48页 |
| ·次级生产力计算 | 第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 ·栖息丰度和生物量 | 第48-49页 |
| ·次级生产力 | 第49页 |
| ·年均P/B值 | 第49页 |
| ·崇明东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总值估算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50页 |
| ·P/B年均值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50-51页 |
| ·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年生产力P及P/B与其它河口的比较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南、北支口门区新生沙洲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 第52-6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2-53页 |
| ·采样方法及样品处理 | 第53-54页 |
| ·类群及生活型划分 | 第54页 |
|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 ·种类及生活型组成 | 第54-57页 |
| ·物种多样性差异 | 第57-59页 |
| ·群落排序 | 第59页 |
| ·讨论 | 第59-62页 |
|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的主导因子 | 第59-60页 |
| ·群落特征与沙体发育程度 | 第60-62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 ·研究结论 | 第62页 |
|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 附录 | 第73-74页 |
| 一、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及鉴定情况 | 第73页 |
| 二、学术论文发表及投审情况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