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43页 |
| ·饮用水处理技术 | 第16-20页 |
| ·饮用水常规处理技术 | 第16-17页 |
|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 | 第17-20页 |
| ·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0-37页 |
| ·膜与膜分离技术 | 第21-24页 |
| ·几种常用分离设备 | 第24-27页 |
| ·水处理中常用的膜 | 第27-28页 |
| ·膜技术应用于饮用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28-30页 |
| ·超滤工艺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30-33页 |
| ·超滤膜污染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33-37页 |
| ·水源水与饮用水中阿特拉津的研究进展 | 第37-40页 |
| ·阿特拉津在国外水环境中的分布 | 第37-38页 |
| ·阿特拉津在国内水环境中的分布 | 第38页 |
| ·饮用水处理工艺对阿特拉津去除研究进展 | 第38-4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0-41页 |
| ·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方法和试验装置 | 第43-55页 |
| ·试验材料 | 第43-46页 |
| ·膜与膜组件 | 第43-44页 |
| ·超滤膜过滤方式 | 第44-46页 |
| ·主要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 | 第46-49页 |
| ·AOC的测定 | 第47页 |
| ·阿特拉津的测定 | 第47-49页 |
| ·试验流程及装置 | 第49-55页 |
| ·黄浦江原水试验流程及装置 | 第49-50页 |
| ·长江原水试验流程及装置 | 第50-53页 |
| ·PAC和UF联用去除阿特拉津试验流程与装置图 | 第53-55页 |
| 第3章 PAC和UF联合使用处理黄浦江原水试验研究 | 第55-95页 |
| ·试验水质 | 第56-64页 |
| ·黄浦江原水水质 | 第56-59页 |
| ·黄浦江原水分子量测定 | 第59-64页 |
| ·粉末活性炭性能试验 | 第64-69页 |
| ·粉末活性炭微孔分布的测定 | 第64-67页 |
| ·粉末活性炭对有机物吸附等温试验 | 第67-68页 |
| ·粉末活性炭吸附速率试验 | 第68-69页 |
| ·PAC和UF联合使用处理黄浦江原水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9-93页 |
| ·对COD_(Mn)的去除效果 | 第69-71页 |
| ·对UV_(254)的去除效果 | 第71-76页 |
| ·在投加PAC的条件下,各处理单元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变化 | 第76-77页 |
| ·对浑浊度的去除效果 | 第77-78页 |
| ·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78-79页 |
| ·对铁和锰的去除效果 | 第79-81页 |
| ·对TOC的去除效果 | 第81-83页 |
| ·Ames试验 | 第83-88页 |
| ·对农药类物质的去除 | 第88-89页 |
| ·对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 | 第89-92页 |
| ·其它指标的去除效果 | 第92-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第4章 PAC和UF联用处理长江原水试验研究 | 第95-132页 |
| ·试验水质 | 第95-97页 |
| ·PAC和UF联用处理长江原水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97-105页 |
| ·对COD_(Mn)的去除效果 | 第98-99页 |
| ·对DOC的去除效果 | 第99-100页 |
| ·对UV_(254)的去除效果 | 第100-101页 |
| ·SUVA值的变化 | 第101-102页 |
| ·对其它水质指标的去除效果 | 第102-105页 |
| ·UCR、PAC和UF联用处理长江原水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5-131页 |
| ·混凝剂投加量和PAC投加量的确定 | 第105-107页 |
| ·对COD_(Mn)的去除效果 | 第107-112页 |
| ·对UV_(254)的去除效果 | 第112-120页 |
| ·对浑浊度的去除效果 | 第120-122页 |
| ·对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 | 第122-127页 |
| ·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127-128页 |
| ·对农药类物质的去除效果 | 第128-130页 |
| ·对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 | 第130页 |
| ·对AOC的去除效果 | 第130-1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 第5章 UF深度处理地表水膜通量变化与膜污染控制 | 第132-149页 |
| ·超滤膜深度处理黄浦江水的膜通量变化与膜污染分析 | 第132-139页 |
| ·过滤速率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 ·PAC投加量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 ·砂滤反冲洗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 ·黄浦江深度处理中超滤膜的反冲洗方式和方法 | 第136-138页 |
| ·微污染黄浦江处理可行性分析 | 第138-139页 |
| ·超滤膜深度处理长江水的膜通量变化与膜污染分析 | 第139-143页 |
| ·过滤速率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 ·PAC投加量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141-143页 |
| ·强化前处理对超滤膜处理长江原水过滤特性的影响 | 第143-146页 |
| ·UCR上升流速改变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143页 |
| ·无砂滤时膜通量的变化 | 第143-145页 |
| ·长江试验膜清洗 | 第145-146页 |
| ·PAC与超滤膜联用工艺的污染及原因分析 | 第146-1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 第6章 PAC-UF组合工艺对阿特拉津去除效果的研究 | 第149-165页 |
|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150页 |
| ·阿特拉津的吸附等温线 | 第150-157页 |
| ·不同初始浓度条件下阿特拉津的吸附等温线 | 第150-153页 |
| ·温度对PAC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 | 第153-154页 |
| ·有机物对PAC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 | 第154-157页 |
| ·阿特拉津的吸附动力学 | 第157-159页 |
| ·初始浓度对阿特拉津吸附速率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 ·本底溶液对阿特拉津吸附速率的影响 | 第158-159页 |
| ·PAC和UF组合工艺对阿特拉津的去除效果 | 第159-163页 |
| ·超滤膜对阿特拉津的去除效果 | 第159-162页 |
| ·PAC和UF联合工艺对阿特拉津的去除效果 | 第162-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65-168页 |
| ·结论 | 第165-167页 |
| ·建议 | 第167-1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 致谢 | 第174-175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