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应用--以松辽盆地南部为例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存在的主要难点 | 第9-10页 |
| ·岩性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 ·国外理论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与资源潜力 | 第14-17页 |
| ·岩性油气藏主要勘探方法和技术现状 | 第17-20页 |
| ·国外两项勘探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内两项勘探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气藏勘探主要技术 | 第20-24页 |
| ·研究区域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关键技术 | 第22-23页 |
| ·主要成果与新认识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气藏区域地质研究 | 第24-45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4-26页 |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4-25页 |
| ·盆地演化 | 第25-26页 |
| ·地层层序特征 | 第26-34页 |
| ·松辽盆地南部地层层序格架 | 第26-30页 |
| ·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 | 第30-34页 |
| ·沉积体系研究 | 第34-37页 |
| ·冲积扇相 | 第34-35页 |
| ·河流相 | 第35-36页 |
| ·三角洲相 | 第36-37页 |
| ·油气分布规律及有利相带预测 | 第37-45页 |
|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生储盖组合规律 | 第38-41页 |
| ·层序格架内油气藏类型及油气聚集规律 | 第41-45页 |
| 第三章 岩性油气藏地球物理技术 | 第45-126页 |
| ·相干体技术 | 第45-52页 |
| ·相干体概念 | 第45-46页 |
| ·相干体计算基本原理 | 第46页 |
| ·C1相干算法 | 第46-49页 |
| ·C2相干算法 | 第49-50页 |
| ·技术流程和步骤 | 第50-52页 |
| ·可视化与频率分解技术 | 第52-62页 |
| ·可视化概念与原理 | 第52-55页 |
| ·可视化基本方法 | 第55-56页 |
| ·可视化全三维解释技术 | 第56-59页 |
| ·频率分解技术 | 第59-62页 |
|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 第62-86页 |
| ·地震属性分类 | 第62-75页 |
| ·地震提取方式及分析方法 | 第75-84页 |
| ·地震属性分析的关键问题 | 第84-86页 |
| ·地震反演技术 | 第86-126页 |
| ·地震反演概念及分类 | 第86-89页 |
| ·地震反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条件 | 第89-98页 |
| ·不同地震反演方法的比较 | 第98-109页 |
| ·储层特征重构方法 | 第109-126页 |
| 第四章 岩性油气藏地球物理技术实现与应用 | 第126-147页 |
| ·岩性油气藏地球物理技术实现 | 第126-127页 |
| ·岩性油气藏配套技术在英台地区的应用 | 第127-145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7-128页 |
| ·技术难点 | 第128-134页 |
| ·技术思路与方法 | 第134-135页 |
| ·配套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第135-142页 |
| ·英台油田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 | 第142-145页 |
| ·配套技术总结 | 第145-147页 |
| ·地质背景分析 | 第145页 |
| ·层序地层划分 | 第145页 |
| ·断裂体系及断层研究 | 第145-147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47-149页 |
| ·认识与结论 | 第147页 |
| ·建议 | 第147-148页 |
| ·创新应用 | 第148-1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9-154页 |
| 致谢 | 第154-15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