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 第1-9页 |
二、从父权优先原则到子女最佳利益原则 | 第9-16页 |
(一) 父权优先原则 | 第9-11页 |
(二) 幼年原则 | 第11-13页 |
(三) 子女最佳利益原则 | 第13-16页 |
三、子女最佳利益的实质内涵及其判断性标准 | 第16-34页 |
(一) 美国法上子女监护中的“子女最佳利益原则” | 第16-28页 |
1. 有关“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的立法 | 第16-17页 |
2. 相关理论推定 | 第17-24页 |
(1) 共同监护(Joint Custody)推定 | 第17-20页 |
(2) 心理父母(Phychological Parent)推定 | 第20-22页 |
(3) 主要照顾者(Primary Caretaker)推定 | 第22-24页 |
3. 判断标准总结 | 第24-28页 |
(1) 父母子女的性别与主要照顾者地位 | 第24-25页 |
(2) 子女的意愿 | 第25-26页 |
(3) 种族 | 第26-27页 |
(4) 宗教 | 第27页 |
(5) 有监护权父母的身体状况 | 第27-28页 |
(二) 我国台湾地区子女监护制度中“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的发展及现状 | 第28-34页 |
1. “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的引入 | 第28-29页 |
2. “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的判断标准 | 第29-31页 |
(1) 主要照顾者地位 | 第30页 |
(2) 第三人协助照顾的可能性 | 第30页 |
(3) 父母一方是否有被监禁的情况 | 第30-31页 |
(4) 家庭暴力 | 第31页 |
(5) 居住环境 | 第31页 |
3. 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1) 越来越多的母亲争取到监护权 | 第32页 |
(2) 社工访视报告的重要地位 | 第32-33页 |
(3) 共同监护与子女抚养费的忽视 | 第33-34页 |
(4) 对经济条件的过分重视 | 第34页 |
四、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的困境与突破 | 第34-48页 |
(一) “子女最佳利益原则”与中国法 | 第34-37页 |
(二) “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的困境 | 第37-42页 |
1. 定义的模糊性 | 第37-39页 |
2. 阻碍了批判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 第39页 |
3. 利益冲突问题 | 第39-40页 |
4. 由于缺乏确定性而存在的适用上的困难 | 第40-41页 |
5. 易变性 | 第41-42页 |
(三) 立法建议 | 第42-48页 |
1. “子女最佳利益原则”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 第42-43页 |
2. 可行性建议 | 第43-48页 |
(1) 一般性建议 | 第43页 |
(2) 具体建议 | 第43-48页 |
五、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