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一、产业集群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历史发展综述 | 第8-17页 |
(一)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与经验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二) 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及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二、产业集群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17-20页 |
(一) 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 第17-18页 |
(二) 产业集群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第18-19页 |
(三) 产业集群对集群内部企业发展的意义 | 第19-20页 |
三、课题的引出、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一) 研究课题的引出 | 第20页 |
(二)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四)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 第23-38页 |
一、产业集群概念的集成论释义 | 第23-27页 |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 第27-32页 |
(一) 从外部经济的角度 | 第27-28页 |
(二)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 | 第28-29页 |
(三)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 | 第29-30页 |
(四) 从集成论的角度 | 第30-32页 |
三、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 | 第32-33页 |
四、产业集群的分类 | 第33-35页 |
五、产业集群的密度分析 | 第35-37页 |
六、本章小结及主要创新点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产业集群管理理论 | 第38-51页 |
一、产业集群与群外企业集成内力的数学描述 | 第38-40页 |
二、产业集群管理问题的提出 | 第40-42页 |
三、提高产业集群集成内力(F(t)↑)的思路与对策 | 第42-50页 |
(一) 提高集群环境特征值(E(t)↑)的思路与对策 | 第42-43页 |
(二) 提高集群企业整体质量(∑Qi(t)↑)的思路与对策 | 第43-47页 |
(三) 降低集群与群外集成单元的心理距离(d(t)↓)的思路与对策 | 第47-50页 |
四、本章小结及主要创新点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青口汽车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 第51-71页 |
一、青口汽车产业集群概况 | 第51-58页 |
(一) 集群简况 | 第51-56页 |
(二) 集群支撑项目建设情况 | 第56-58页 |
二、青口汽车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 第58-65页 |
(一) 集群密度 | 第58页 |
(二) 形成机理 | 第58-61页 |
(三) 一般特征 | 第61-62页 |
(四) 类型识别 | 第62页 |
(五) 发展态势 | 第62-65页 |
三、青口汽车产业集群存在问题分析 | 第65-66页 |
四、青口汽车产业集群管理对策 | 第66-70页 |
(一) 提高青口汽车产业集群环境特征值(E(t)↑)的对策 | 第67-68页 |
(二) 提高集群企业整体质量(∑Qi(t)↑)的对策 | 第68-69页 |
(三) 降低产业集群与集群外集成单元心理距离(d(t)↓)的对策 | 第69-70页 |
五、本章小结及主要创新点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一、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