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45页 |
1.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第10-28页 |
·遗传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其应用 | 第11-12页 |
·SSR分子标记的发展 | 第12-15页 |
·SSR产生的机理 | 第13页 |
·SSR在植物基因组中的分布 | 第13-14页 |
·SSR标记的发展策略 | 第14-15页 |
·从基因组文库中发展SSR标记 | 第14页 |
·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DNA数据库中发展SSR标记 | 第14-15页 |
·利用位点保守性发展SSR标记 | 第15页 |
·SSR分析程序 | 第15页 |
·作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5-20页 |
·作图群体与遗传图谱的制作 | 第16-17页 |
·非固定分离群体 | 第16页 |
·永久分离群体 | 第16-17页 |
·自然群体 | 第17页 |
·遗传图谱的制作 | 第17页 |
·分子标记在作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8-19页 |
·小麦物理图谱的构建策略 | 第19-20页 |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第20-21页 |
·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21-22页 |
·目的基因的分离和克隆策略 | 第22-24页 |
·基因克隆的方法 | 第22-23页 |
·小麦的基因分离和克隆 | 第23-24页 |
·构建指纹图谱 | 第24-25页 |
·EST技术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物种进化与分类 | 第26-27页 |
·作物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7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7-28页 |
2.杂种优势及其遗传机理的研究 | 第28-34页 |
·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 | 第29页 |
·分子标记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29-30页 |
·杂种优势QTL的遗传效应及与环境的互作 | 第30-31页 |
·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 | 第31-33页 |
·基因网络系统与杂种优势的形成 | 第33页 |
·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预测 | 第33-34页 |
3.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应用 | 第34-43页 |
·小麦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及其进展 | 第35-37页 |
·基因-环境互作雄性不育体系 | 第37-42页 |
·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转换 | 第38-39页 |
·光温敏不育性的遗传复杂性 | 第39页 |
·光温敏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39-42页 |
·光温敏不育基因的分子定位和克隆 | 第40-41页 |
·光温敏不育基因的发育分子调控机理的研究 | 第41页 |
·光温敏不育基因遗传机制的几种模型 | 第41-42页 |
·化学杀雄杂交小麦体系 | 第42-43页 |
·小麦F_2代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 第43页 |
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3-45页 |
第二章 小麦两极型光温敏不育系337S的遗传特性研究 | 第45-6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48页 |
·337S的育性转换试验 | 第46页 |
·F_1代群体的育性鉴定试验 | 第46-47页 |
·F_2代群体的育性鉴定试验 | 第47页 |
·回交BC_1代群体的育性鉴定试验 | 第47页 |
·群体稳定性观察 | 第47-4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8-58页 |
·337S的育性转换规律 | 第48-50页 |
·337S正反交F_1代的育性表现 | 第50页 |
·337S的育性稳定性 | 第50-51页 |
·F_1代及父母本在不同温光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 第51-53页 |
·337S杂种分离世代的育性分离 | 第53-56页 |
·组合内正反交F_2代群体育性分离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 | 第53-54页 |
·337S不育性及其育性恢复所涉及的基因对数 | 第54-56页 |
·两个典型播期的温光因子分析 | 第56-58页 |
3.讨论 | 第58-60页 |
第三章 两极型光温敏不育系337S的长日高温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60-7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60-66页 |
·小麦亲本材料及定位群体 | 第60页 |
·材料的表型测定:育性的调查,鉴定和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对F_2分离群体的PCR分析 | 第61-66页 |
·SSR实验程序 | 第61-66页 |
·SSR引物 | 第6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1页 |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制备 | 第61-63页 |
·总D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63-64页 |
·SSR扩增 | 第64-65页 |
·电泳 | 第65页 |
·银染程序 | 第65-66页 |
·SSR数据的收集及资料整理与计算机分析 | 第66页 |
·数据转换 | 第66页 |
·分子图谱的构建 | 第6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利用F_2分离群体对337S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66-67页 |
·与不育基因wptms1和wptms2连锁的SSR标记的获得与定位 | 第67-72页 |
·与Wptms1和Wptms1连锁的SSR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68页 |
·Wptmsl和Wptms1的定位和局部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68-71页 |
·光温敏不育基因wptms1和wptms2对不育度的控制效应 | 第71-72页 |
3.讨论 | 第72-75页 |
第四章 两极型光温敏不育系337S的杂种优势潜力研究 | 第75-88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75-80页 |
·供试材料 | 第75-77页 |
·遗传差异分析 | 第77-79页 |
·SSR分析 | 第77-79页 |
·SSR标记引物 | 第77-78页 |
·DNA提取 | 第78页 |
·PCR扩增体系 | 第78-79页 |
·遗传差异分析方法 | 第79页 |
·田间试验设计及杂种优势分析 | 第79-8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80-85页 |
·普通小麦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 | 第80页 |
·遗传差异 | 第80页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80-81页 |
·337S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81-82页 |
·遗传距离、单株产量、配合力、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 第82-85页 |
·各性状的表型相关分析 | 第82-83页 |
·337S的优势潜力与强优势组合的类型分析 | 第83-84页 |
·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 | 第84-85页 |
3.讨论 | 第85-88页 |
·小麦杂种优势与SSR遗传距离的关系 | 第85-86页 |
·小麦杂种优势的产量优势与产量因素优势间的关系 | 第86页 |
·337S的应用前景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4页 |
个人简历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