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与《蕙风词话》比较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上篇 文本解读 | 第13-30页 |
第一节 《人间词话》文本解读 | 第13-21页 |
一、“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 | 第13-14页 |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 第14-15页 |
三、“静”与“由动之静” | 第15-16页 |
四、“气象”与“灵魂” | 第16页 |
五、“赤子之心” | 第16-17页 |
六、“客观之诗人”与“主观之诗人” | 第17页 |
七、“情致” | 第17-18页 |
八、“隔”与“不隔” | 第18-19页 |
九、“自然” | 第19-20页 |
十、“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蕙风词话》文本解读 | 第21-30页 |
一、“词格” | 第21-22页 |
二、“词境” | 第22-23页 |
三、“词心” | 第23-24页 |
四、“净” | 第24-25页 |
五、“厚” | 第25-26页 |
六、“襟抱”、“学养” | 第26-27页 |
七、“词情” | 第27页 |
八、“词意” | 第27-28页 |
九、“词笔” | 第28-29页 |
十、“词旨” | 第29-30页 |
下篇 理论比较 | 第30-43页 |
第一节 词学术语的比较 | 第30-39页 |
一、主体抒情性 | 第30-31页 |
二、真实、超功利性 | 第31-33页 |
三、创作客观性 | 第33-35页 |
四、传统继承性 | 第35-36页 |
五、词体独立性 | 第36-39页 |
第二节 体系与价值意义的比较 | 第39-43页 |
一、体系 | 第39-40页 |
二、价值意义 | 第40-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